病 因:致因虽多,概之有三:即食毒、脏腑积毒、邪毒三者是也。三因为犯,每多兼挟。原因虽多,总属火毒蕴结为患。
症 状:初起一粟,状如小疱,其色不一,或黄,或白,或紫,或黄白,或红丝,根脚硬肿,痒痛非常。初起伴寒热夜作,继则溃烂化脓,甚则走黄。
1.五虎丹
【组成】水银60克,火硝180克,皂矾130克,白矾180克,食盐90克。
【制法】丹剂。上药共研末,人罐,置炭炉上溶化复胎。待冷,将罐口倒置一瓷盘内,用五寸宽桑皮纸搓条,涂上浆糊,围合盘罐口,外用煅石膏粉调糊围住,不让泄气。将盘罐置装满黄沙土之大缸钵中,留罐底于沙外约2厘米。先置1~2块燃炭于罐底上,文火烧1小时,继用5~6块燃炭文武火烧1小时半,再则用燃炭武火烧1小时。灭火,取盘罐,见盘内如雪花样银汁白霜即成。装瓶备用,或制成引条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条擂入疮头,引流化腐。
【功能】提脓去腐、清热消肿。
【主治】颜面疗疮,手足疗疮。
【加减】重证可加服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赵福祥方。治疗疗疮30例,其中颜面疗疮18例,手部疗疮12例,全部治愈。治愈时间,最短15天,最长45天。本方配合内服汤药,效果较为显著。
2.复方飞龙夺命丹
【组成】蟾酥6克,轻粉1.5克,寒水石6克,血竭3克,胆矾6克,雄黄6克,麝香0.6克,朱砂0.6克,炙蜈蚣1条,蜗牛10枚,乳香6克,没药6克。
【制法】酒丸。上药12味,除蟾酥、朱砂外,共研极细末,和匀,蟾酥用烧酒化开,和前药打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成人每日服1次,每次服6~9丸,黄酒送服。一般连服2日;外用:取丸取末后用烧酒调如糊状,涂于疮面,3~4日一换。
【功能】解毒消肿、去腐败毒。
【主治】疫疗(皮肤炭疽)。
【加减】证情严重并可加服汤剂:毛慈姑9克,紫地丁9克,连翘9克,蚤休6克,绿豆衣6克,银花12克,生甘草6克。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张文冲祖传秘方。屡用屡验,效佳,内外并治,效果尤佳。皮肤炭疽,属中医“疗疮”范围,系“中疫死之牛马猪羊等毒而患疗疮”。用本方治之多效。
3.神效疗膏
【组成】松香200克,百草霜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白蜡20克,黄蜡100克,铜绿50克,麻油60毫升。
【制法】膏丸。先将入锅内,烧开,下松香,待稍滚,再入白蜡,俟稍滚再人黄蜡,依次下乳香、没药、铜绿、百草霜,待药物在锅内烧开后,去火,于锅内冷透,搓成条子,丸如桂圆核大小,收于密闭容器内备用。
【用法】外用。将药丸按扁,贴于患处。破溃者点之亦可霍然神效。
【功能】解毒止痛、消肿敛疮。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杨洁鸿方。屡用神效。
4.红药膏
【组成】芸香90克(极细),蓖麻子肉30克(先研),嫩松香255克(捣细),菜油30毫升,银朱30克,轻粉9克,樟脑30克,冰片6克。
【制法】药膏。先将蓖麻子肉捣烂,陆续加入余药捣和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摊在纸上,敷贴患处。
【功能】消肿、止痛、拔毒。
【主治】疗疮(瘰疽)。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有效。
5.治疗膏
【组成】大黄3克,黄柏3克,元参3克,木鳖子2个,铜绿9克,嫩松香12克,麻油60毫升,冰片1克,铅丹1.5克。
【制法】膏药。先将大黄、黄柏、元参、木鳖子、麻油煎至药枯,去渣,入松香用文火熬,退火,加入冰片、铜绿、铅丹搅匀收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患处洗净,取膏摊于棉纸上,贴于患处。
【功能】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有效。
6.蜈蚣散
【组成】蜈蚣1条,雄黄1.5克,枯矾1.5克,鲜鸡蛋1枚。
【制法】散剂。先将前3味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上为1次量。先将鸡蛋一端打破,如指大小一孔,倾出部分内容物,取上药粉从蛋孔中倒入蛋内,搅拌均匀,然后将患指插入蛋内,用小火焰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每次烘区以患指的温热感为度。每日烘治1~2次,烘治完后,用无菌或干净纱布包扎即可。
【功能】镇惊熄风、解毒消肿。
【主治】甲沟炎(治瓜疗)。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康汇源方。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一般治疗1~5次症状即可消失。本方中蜈蚣有解蛇疗肿毒的作用;雄黄可解毒、疗疥癣恶疮;枯矾有解毒、止血、定痛作用。用鲜鸡蛋围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炎症吸收。
7.疮毒丸
【组成】珍珠36克,麝香24克,朱砂24克,牛黄24克,蟾酥24克,冰片12克,熊胆12克,血竭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葶苈子12克,硼砂12克,雄黄12克,沉香12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每丸重3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丸,日服1~2次,温开水化服。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疗疮、发背、痈疽肿毒等证。
【附记】引自清代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本方原名“梅花点舌丹”。适用于热毒疮疡、疗疮、发背等证。屡用神效。孕妇忌服。
8.蟾酥丸(一)
【组成】蟾酥6克(酒化),雄黄6克,朱砂9克,乳香3克,麝香3克,寒水石3克(煅),没药3克,枯矾3克,轻粉1.5克,蜗牛21只。
【制法】糊丸。上药除蟾酥、蜗牛外,余药共研细末,和匀。先将蜗牛研烂,再同蟾酥和研稠黏,方入各药粉共捣极匀,丸如绿豆大。阴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5丸,日服1~2次,吞服。原文云“每服3丸,用葱白5寸,患者自嚼烂,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包药在内,用无灰热酒一茶盅送下。被盖如人行五六里,出汗为度。甚者再进一服。;'
【功能】消肿散毒。
【主治】疗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疽,一切恶证歹疮。
【附记】引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屡用神效,“真有回生之功,乃恶证中至宝丹也”。原方中有铜绿、胆矾各3克二味,现在一般不再应用,但是它的功效仍旧不变。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9.解毒消炎丸
【组成】公丁香135克,腰黄60克,蟾酥60克,朱砂45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每16粒丸净重0.3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服4~6粒,日服3次,吞服;儿童每次服2~3粒。外用:取药丸数粒,用冷开水或米醋少许烊化后,敷于患处。
【功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痈疽,毒虫咬伤,乳娥,咽喉肿痛等证。
【附记】引自叶显纯《常用中成药》。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方。屡用效佳。注意事项:①此药应在饭后服用,不宜空腹用,并应按量服用,均勿多服,以免刺激胃黏膜而引起呕吐。②服用时应原粒吞服,不可嚼碎服用,儿童不会吞服者,不宜服用,切勿化开后灌服。③有较重肠胃病患者,不宜服用。④如有全身症状者(如怕冷,发热等)应请医生诊治。⑤疮疡已溃烂者,不宜外敷患处。
10.回疗丹
【组成】腰黄6克,朱砂6克,蟾酥3克,础砂3克,轻粉3克,乳香1.8克,麝香1.5克,砒霜1.5克,蜈蚣1条,白丁香3克。一方减白丁香。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糊丸如麦子大,一料制480粒,备用。
【用法】外用。凡遇疗疮,针破,用此一粒插入孔内膏盖之。次后追出脓血疗根为效。或将药放入疮口内,外贴膏药。
【功能】消肿止痛、解毒拔脓。
【主治】疗疮初起或疗疮走黄,破溃而脓出不畅,头面肿胀,麻木疼痛等证。
【附记】引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屡用神效。临证注意:疗疮,未成熟时,不宜针刺或切开,已成熟排脓时,不宜挤压排脓。应用本品时,最好还要配合内服清热解毒汤剂,以便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同时,在这一时期对牛肉、鸡、鲤鱼、海味以及香蕈、芫荽、葱、蒜等食物不宜服食。外用之药,禁止人口。
11.牛黄消炎丸
【组成】牛黄150克,蟾酥90克,雄黄300克,珍珠母300克,青黛120克,天花粉300克,大黄300克。
【制法】酒丸。将上药分别轧为细末,取净粉和匀,过100~120目筛。取上药粉,用大曲酒(60°)或白酒泛为小丸,晾干或低温干燥,用百草霜细粉81克为衣,再加入麻油30毫升,打光,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0粒,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由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痈疮、疗疮、热疖及一切无名肿毒。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中药制剂手册》。苏州中药厂方。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12.王氏三黄丸
【组成】乳香150克(醋炙),没药150克(醋炙),熟大黄300克,明雄黄75克,牛黄4.5克,麝香22.5克。
【制法】糊丸。先将明雄黄研为细粉,牛黄、麝香分别研为细末,乳香等三味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再将牛黄、麝香细粉置乳钵内,与雄黄细粉研匀,然后与乳香等细粉用套色法陆续配研,和匀过筛。另取糯米粉210克打糊,与上药粉充分搅匀,揉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捻为小丸。阴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日服2次,以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败毒、消肿、止痛。
【主治】痈疮红肿,掀赤疼痛,疗毒恶疮,服疮瘰疬。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本方系由西黄丸,醒消丸二方加味而成。屡用效佳。孕妇忌用。
13.琥珀蜡矾丸
【组成】琥珀3克,蜂蜡30克,白矾45克,雄黄3.6克,朱砂3.6克,蜂蜜6克。
【制法】蜡丸。先将琥珀、白矾、雄黄分别为细粉,朱砂研为极细粉;再取雄黄细粉置乳钵内,依次与琥珀、白矾细粉,配研均匀,和匀过筛。将上列蜂蜡、蜂蜜置于锅内,加热熔化,同琥珀等三味细粉搅匀,成凝脂状,置于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黏软为准),秤取小块,趁热适合时搓条,拈为小丸,晾干。用方中朱砂细粉挂衣。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温开水送服。
【功能】托里护膜、消瘀解毒。
【主治】痈疽发背、疗毒恶疮(毒热甚盛而脓未成,用以护里,防毒内侵)。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外科正宗》方)。屡用神效。忌食油腻、辛辣、葱、醋等物。
14.玉露膏
【组成】芙蓉叶200克,凡士林500克。
【制法】药膏。上药研为极细末,以凡士林调成20%油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适量,敷贴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鼻疗红肿疼痛。
【附记】引自《中医耳鼻喉科学》。屡用效佳。
15.南通千捶膏
【组成】蓖麻子肉50克,松香100克,银朱100克,杏仁20克,铅丹20克,轻粉10克,茶油60毫升。
【制法】药膏。先将银朱、铅丹、轻粉、松香分研极细末,尔后共研拌匀,再加入蓖麻子肉、杏仁捶融如泥,最后加入茶油反复捶捣千捶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视疮口大小,将上药嫩溶后摊布于香油纸上或取一点置黑膏药中心贴敷患处。
【功能】箍毒消肿、提脓拔毒。
【主治】疗疮、疖肿(有头疖),或有头疽初起者。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仉毓生方。屡用效佳。同时应注意:制作时,摊布宜薄均匀,防止堆积。贴时摊疮头,并需与疮形接触良好。脓栓不易脱落者,可取拔疗丹一粒置疮顶,再贴本膏,肿热范围较大者,可配金黄膏之类四边围敷,无头疖使用本膏,其效不佳。脓成应选刀法。
16.八将丹
【组成】雄黄12克(飞),蝉衣6克(去翅、足),炙蜈蚣10条,炙全蝎10枚,炙五倍子24克,炙穿山甲9克,麝香0.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取少许药末放在敷药的中心贴患处。
【功能】提毒化毒。
【主治】一切疽毒不起,疗毒不透,腐肉不脱。
【附记】引自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屡用效佳。
17.拔毒散(一)
【组成】蜈蚣1条,盐霜5克,粉霜5克,胆矾5克,础砂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疗疮(毒)
【附记】引自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屡用有效。
18.痈疱散
【组成】解毒草2克,阔叶十大功劳2克,六耳棱2克,白花蛇舌草2克,龙船花2克,生南星2克,生半夏2克,野芋头2克,香胶叶1克,上梅片0.2克,铜绿0.6克,雄黄0.6克。
【制法】散剂。先将梅片、铜绿、雄黄分别研成细粉,过100目筛;余药干燥后,共轧为细粉,过100目筛,与梅片、铜绿等按等量逐增法混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布患处。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痈疖、疗疱、湿疹。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李才魁方。屡用效佳。本品有毒,严禁内服。
19.拔疗丹
【组成】础砂6克,蟾酥6克,轻粉6克,白丁香6克,炙蜈蚣6克,雄黄12克,朱砂12克,白砒3克,炙乳香4克,麝香0.6克,犀黄3克。
【制法】丸锭。先将上药分别研为极细末(过120目筛),朱砂宜水飞为佳。最后共研均匀备用。再将上药末加糯米糊适量拌和,制成麦粒大钉状小锭(或菜豆、芝麻大小丸)。干燥后瓷罐密贮。
【用法】外用。将药锭放入疮口内或置疮顶,再盖贴膏药。
【功能】提脓拔毒、化腐拔疗、收束根脚。
【主治】颜面部疗疮,亦可治头疖、头疽脓栓不脱者。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陈鸿章方。屡用效佳。应注意事项:①本方系《外科正宗》“立马回疗丹”化裁,去腐拔毒力专。用于疗疮初起,能使炎症局限,根脚收束或消散。脓成可使栓液化脱出。②疗疮初起者,先挑破粟粒样脓头或将拔疗丸1粒置疮顶,盖贴膏药(以千捶膏为佳),隔日揭开,争取消之。③疮形已成,脓栓易脱者,取1粒徐徐(切勿强行)插入,外盖膏药。隔1~2日待有脓液外溢,方可揭开,脓栓可随脓外出或用钳子取出之。药后,脓栓不脱者切忌挤压或切开,应再以原法施药。④疮顶多部脓头者,可插人数枚药锭,疮周根脚红肿散漫不紧,可配箍围药(如金黄膏等)以助拔疗之力。⑤脓栓出而根脚不清,脓腐未尽者,应提提脓拔毒之品(如5%海升散或九一丹捻),腐尽再予生肌完口(如取入海凡膏纳人疮口即愈)。⑥使用时,必须将丹置入疮口或纳入病灶中,使其接触完成,外盖膏药封贴。
20.加味黄连膏
【组成】黄连膏87克,枯矾5克,青黛5克,轻粉3克,冰片适量。
【制法】药膏。先将后四味研细末,入黄连膏调匀成膏即可。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解毒、消肿。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屡用效佳。附黄连膏制法:取黄连30克,煎水3次,浓缩为20毫升,加凡士林80克,搅匀即成。
21.保喉金丹
【组成】西瓜霜15克,西月石30克,雄黄1.5克,冰片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吹入喉中(患处)。日吹3次。
【功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耳疗,乳娥及走马牙疳。
【附记】引自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屡用效佳。
22.拔疗散(一)
【组成】香础砂3克,白丁香3克,轻粉3克,乳香3克,蜈蚣3克,血竭6克,麝香6克,金顶砒0.2克。
【制法】酒丸。上药分别研为细末,同研和匀,酒和为丸,如芥子大,呈带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丸插入疮孔内,外盖贴膏药。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屡用效佳。
23.消痈膏
【组成】雄黄10克,白矾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冰片5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加入凡士林200克调匀成软膏状。贮罐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消肿解毒、化腐生肌。
【主治】疗疮、痈疖。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杨德昌方。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24.疗疮膏(一)
【组成】苍耳虫100条,蓖麻子40粒,雄黄4.5克,松香30克,葱汁30克,飞辰砂4.5克,杏仁1.5克(去皮尖)。
【制法】药膏。上药共捣烂如泥膏状,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药膏1~1.5克做成药饼,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功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榆林县中医院方。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或用鲜蒲公英、老葱白、蜂蜜各等份。共捣烂如泥状,贴敷患处。本方沿用40年之久,用治疗疮,屡治屡验。
25.疗疮散
【组成】蟾酥1.8克,雄黄1.8克,轻粉4.5克,冰片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取药粉适量,以鸡蛋清调敷患处。隔日一换。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一切疗疮。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刘开荣方。屡用效佳。
26.豆黄丸
【组成】大黄、巴豆仁、雄黄各等份。
站群论坛【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丸,服后泄泻二三次即见减轻,过泄者,随饮凉稀粥即止。
【功能】泄毒消肿。
【主治】红丝疗及无名肿毒。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郭之屏方。屡用效佳。又红丝疗心烦呕吐,用倒退牛3克。研成细末。每次服0.3克,黄酒冲服。
27.一效散
【组成】滑石粉500克,炉甘石15克,冰片50克,朱砂5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凡疗疮,水火烫伤,慢性溃疡,淋巴腺结核,每取本散适量,用麻油调和成糊状油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取本散油膏,涂擦患处,干则涂之。
【功能】解毒敛疮、止痒止痛。
【主治】疗疮,慢性溃疡,淋巴腺结核,水火烫伤,急性皮炎,湿疹,荨麻疹。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田素琴方。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28.拔疗散(二)
【组成】①元参9克(炒干研末),血衄末9克,炙乳香3克,炙没药3克,斑蝥7只,全蝎3只(炒干),麝香0.3克,冰片2克;②壁丁30克,磁石18克,雄黄6克,大蜈蚣3条,全蝎6只,母公丁香各10粒,麝香0.6克,冰片3克。
【制法】散剂。上列两方,各分别研为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任选一方。用拔毒膏1张,中心掺药末少许,贴疮头上。
【功能】拔疗毒、消肿痈。
【主治】面部疗疮。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红康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29.九黄丹
【组成】雄黄6克,月石6克,红升9克,煅石膏18克,朱砂3克,川贝末6克,炙乳香6克,炙没药6克,冰片1克。
【制法】散剂。上药分研细末,然后合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见光,勿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布在疮面上。
【功能】拔毒提脓,去腐生肌。
【主治】疗,痈,疽,溃疡。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红康临床经验集》。屡用屡验。
30.藤黄散
【组成】藤黄适量。
【制法】散剂。上药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取此散适量,泡酒(比例为30%),涂擦患处,不拘时涂之。
【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各种肿毒均宜,特别是治疗手足疗疮尤宜。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邹学熹方。屡用特效。
31.定消散
【组成】生大黄78克,生黄柏78克,姜黄78克,白芷78克,花粉155克,南星15克,苍术15克,陈皮15克,厚朴31克,生甘草31克,羌活18克,牙皂18克,枯矾18克,雄黄18克。
【制法】散剂。将上药晒干,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用生麦粉(面粉)适量,加水煮成糊状,入上药,拌匀,干湿适度,用手搓成药条如筷子大,用刀切成1寸长,放入雄黄粉内滚动,使雄黄末附在药条上,取出阴干,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可随证选用下列用法:
(1)诸疮红肿热痈,脓未成者,在夏月用茶、酒同蜂蜜调敷患处,已成脓者用葱、蜜调敷患处。(2)诸疮漫肿无头,微痈,不红不发热,用葱、酒调敷患处。(3)天疱疮,热疮,缠腰火丹,脓疱疮,丹毒,接触性皮炎,大头瘟,发颐加青黛,用蜜水调匀涂擦患处。
(4)各种癣、疥疱,皮肤瘙痒,加硫黄,以水调匀涂擦患处。
(5)跌打瘀肿疼痛,用食醋调敷患处。
(6)急、慢性湿疹,婴儿湿疹,急疹用凉水调匀涂擦患处。
(7)汤火烫伤,皮肤糜烂,毒蛇咬伤,用各种植物油调匀涂擦患处。
(8)虫咬性皮炎,用香油调匀涂擦患处。
(9)创伤感染后红肿疼痛,用蜂蜜调匀涂擦患处。
以上各证,1、2、5项每日换药1次;3、4、6、7、8、9项每日数次,或干则涂之,至愈为度。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各种疗疮、痈肿,附骨疽,臁疮,脉管炎,丹毒,皮炎,汤火烫伤,皮肤病,蛇虫咬伤,小儿脐肿等证(阳证)。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李德谦祖传秘方。本方系根据古方如意金黄散加味而成。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32.猪胆膏(一)
【组成】生乳香30克,生没药30克,苍术30克,黄柏30克,白芷30克,天花粉30克,铅丹15克,生姜汁30克,生葱汁30克,生猪胆汁1500克。
【制法】药膏。先将前6味药共研细粉,再加入后4味药一并放入砂钵内,用柳枝搅拌均匀,然后将砂钵置于露天处,日晒夜露,至49日即可。若遇雨天,须将砂钵搬回室内。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此膏适量,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功能】清热消肿、通络止痛。
【主治】疗疮,痈肿,乳腺炎,无名肿毒等病初起未成脓者。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朱氏祖传秘方。临床屡用,疗效显著。一般连用2~6天即可痊愈。
33.拔疗散(三)
【组成】斑蝥7枚(用糯米炒黄去米),全蝎3枚,炒玄参9克,爪儿血竭9克,乳香3克,没药3克,上梅片1.8克,上麝香1.8克。
【制法】散剂。上药分研细末,混合同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先用针头点破疮头半分许,稍稍见血,即取此散少许掺于疮头上,外以清凉消毒膏盖贴之。每日换药1次。
【功能】消肿提脓、拔毒止痛。
【主治】疗疮,并治脑疽,发疽及其他顽疮,苟有坚韧,或黏如筋,或黑而臭,牵连好肉,皆可取此散掺于恶肉上,亦能速之使脱,但必预获新肌,弗蘸此药。
【附记】引自张山雷《疡科纲要》。屡用神效。方中加重斑蝥、全蝎各3倍量,另为一料,善治:①代指(即手指生疗)初起,肿痛无头,用药一二分,贴敷痛处,以膏药盖之,轻者可退,重者可提出速成;②咽喉肿痛,以此散少许,贴于颈处相近痛处,上以膏药盖之,一周时揭去,皮有水泡,银针挑破,泄去毒火,喉痛即瘥,其应神速。
34.一气丹
【组成】斑蝥15克,炙乳香9克,炙没药9克,血竭3克,炒元参9克,元胡6克,麝香1克,冰片1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疗疮、发疽直接撒布疮头上;扁桃体炎,外敷颈部人迎穴,外盖膏药。
【功能】拔疗去腐、提毒消肿。
【主治】疗疮,发疽,扁桃体炎。
【附记】引自凌一鹏《临诊一得录》。家传经验方。临床屡用,均有特效。本方对于疗疮,发疽初起,及痈疽大毒之腐肉不脱,以此散掺之,均有良效。但腐脱后者忌用。
35.千捶膏
【组成】蓖麻子肉60克,松香60克,炙乳香9克,炙没药9克,银朱15克,轻粉12克,麝香0.3克。
【制法】药膏。先将蓖麻肉,松香入石白内搅匀,加入后5味药同捣千余下。或将蓖麻肉改为蓖麻油60毫升,加松香烊化后,然后将各药细末撒入搅匀,浸冷水中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捏作药饼,盖贴患处。
【功能】提脓去腐、聚毒拔毒。
【主治】疗疮,发疽,深部脓肿。
【附记】引自凌云鹏《临床诊一得录》。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本膏为红褐色膏药。用于疗疮、发疽初起,以本膏按脓头大小捏成薄片贴局部,可以聚毒拔毒;深部脓肿,脓下透达,以本膏敷贴,可以使脓毒外达,移深居浅,深部脓肿溃后,脓腐不尽的,以本膏捏成枣核形,插入溃孔,可以提脓去腐。
36.解毒追疮散
【组成】黄连2克,黄芩6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蚤休6克,山楂肉9克,丹皮6克,牛劳子9克,菊花12克,生甘草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取药末60~80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或上料1剂,水煎服。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结。
【主治】疫疗。
【加减】若火毒炽盛,则加鲜生地黄、焦山栀以凉血清热;热盛伤阴,则加金石斛或鲜石斛以护阴降火;泛恶呕吐,则加紫金锭冲服。
【附记】引自凌云鹏《临诊一得录》。临床屡用,疗效显著。本方服用以后,一般均能热退而毒外托;必要时配用抗菌素治疗尤宜。又民间用水蛇头(蛇头的前1/3)7个,用豆腐皮包裹吞服。屡用有效。
37.拔疗散(四)
【组成】苍耳虫150克,明矾末15克,朱砂2克,黄升丹15克。
【制法】散剂。以明矾、朱砂与苍耳虫研匀后阴干,或用石灰收干,再与黄升丹同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取此散点敷局部,贴膏药后,即有滋水外出,腐栓易出。
【功能】拔疗去腐。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凌云鹏《临诊一得录》。屡用屡验,效佳。本方来源于浙江民间一林姓草医,不肯外传。后经其亲属见示原方,试用后效捷,无不良反应。林氏一般用两种配方,一方无黄升,一方加黄升。并称为黄升,治疗疗疮走黄,疗效显著。验之确如所言。
38.拔疗散(五)
【组成】大蜘蛛20只(焙烧存性),五谷虫50克(新瓦上焙干),明矾15克,蟾酥15克。疗疮走黄加黄升丹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疗疮,未溃时,取本散适量,用鲜蛔虫1~3条(或用猪胆汁,或旱烟油,或九味消疗汤药汁代)混匀,共捣烂如泥外敷疮头上;已溃则用本散(适量)点敷疮头上,外用千捶膏盖贴之,每日换药1次或2次,直至痊愈。
【功能】拔毒消肿、消炎止痛。
【主治】疗疮。
【加减】若配用九味消疗汤内服。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效果尤佳。
【附记】引自程爵棠《秘方求真》。程爵棠祖传秘方。屡用屡验,疗效卓著。一般连续用药1~2次后疮头必破,流黄水,红肿渐消,一般单用本方即效。若症重须配合九味消疗汤内服。三十多年来,治验甚多,治愈率达100%。
附九味消疗汤组成:金银花、紫花地丁草各30~50克,生地黄9~30克,夏枯草15克,赤芍药9克,川黄连9克,知母9克,生甘草9克,桔梗6克。并随症加减。
39.疗毒散
【组成】蟾酥3克,硼砂6克,蜗牛干2克,轻粉8克,雄黄6克,巴豆7粒(去壳),麝香0.3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巴豆另研碎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再与巴豆面合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敷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化腐生肌。
【主治】疗毒(疮)。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唐县延禧李广慈和尚秘方。屡用屡验。
40.疗疖膏
【组成】银朱15克,樟丹15克,轻粉4.5克,嫩松香125克,蓖麻油30毫升,凡士林18克。
【制法】药膏。(1)先将轻粉研细,然后与银朱、樟丹和在一起;(2)另将蓖麻油入铜锅内加温,加入松香熔化,再加凡士林调和,最后加入(1)药末调和成硬膏。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每次挑少许药膏涂疮头上,外用纱布、胶布固定。或用拔毒膏1张,挑膏药少许,对准疮头贴上。
【功能】拔毒溃破。
【主治】疗疮、疖肿。
【附记】引自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红康临床经验集》。屡用特效。
41.生肌散
【组成】生军12克,黄柏12克,黄连12克,甘草12克,上梅片0.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掺于患处,外盖膏药。
【功能】清热止痛、生肌敛口。
【主治】阳性疗痈疮毒,溃后用之。
【附记】引自吴介诚《疮疡经验录》。屡用屡验。
42.抗毒丸(片)
【组成】金银花180克,青连翘180克,地丁草180克,天花粉180克,干生地黄150克,苦桔梗150克,大青叶90克,龙胆草60克,板蓝根90克,蒲公英60克,没药30克,黄连150克,上梅片3.5克,牛黄3.5克,朱砂30克,寒水石45克,青黛3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或制成片),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疼。
【主治】痈、疗、疖等体表化脓性感染。
【附记】引自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43.麝香解毒丸
【组成】麝香4克,乳香250克,没药250克,雄黄175克,枯矾125克,冰片50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7.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日服2~3丸,分2次服用,白开水送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疗疮、痈疽、疖肿等。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杨吉相方。屡用效佳。
44.水油调膏
【组成】黄柏50克,煅石膏4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此散适量,用凉开水调和糊状为水调膏;用香油调和成糊状,为油调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功能】水调膏能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油调膏能清热消肿、提脓拔毒。
【主治】水调膏适用于痈、乳痈、疟腮等一切初起无脓头的阳证疮疡;油调膏主治疗疮、有头疽、疖肿等一切初起有脓头阳证疮疡。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杨吉相方。临床屡用,均有良效。
45.去毒膏
【组成】大黄150克,黄柏50克,姜黄150克,白芷30克,生南星150克,陈皮30克,苍术30克,厚朴30克,甘草30克,花粉150克,生川乌150克,生草乌150克,生半夏150克,生白附子150克,黄连150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成细末,和匀,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软膏状,备用。
【用法】外用。根据疗疮范围大小,取药膏适量,外敷于疗疮上,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上药前用凉开水将患处洗净,拭干,再上药。每日换药1次。
【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疗疮生肌。疗疮未破溃者,能提毒外出、消肿止痛;已破溃者,能提毒透脓,使伤口早日愈合。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同时,治疗疗毒须注意3点:①用药宜聚不宜散。疗为火毒,重用清热解毒,使毒邪收聚一处,尽早透脓,才能免其扩散。②小疮不可忽视,古有治疗如防虎,及面无善疮之说。③不可挤压挑拔或以艾灸疗头,不可误服辛热之药,酒、肉、鱼腥等,更增火毒。
46.破疗散
【组成】豨益草虫100条,雄黄5克,麻油适量,银珠10克,辰砂10克,牛黄2.5克,上梅片2.5克。
【制法】散剂。将豨益草100条,放入研钵内加入雄黄5克(以足够渗透虫液为度),一同研极烂,晒干去虫渣,再加入银朱及辰砂(二味药分量占虫粉2/3),牛黄、冰片,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在疗疮的脓点处,用麻油调此散敷之,或用药粉撒脓头上,外以黑膏药盖贴。用药10余小时,疗口会流黄色黏液,此为提脓外出之征,即换药再敷再贴,或捻入药线,直待变为厚脓,至形成脓栓,用钳子拔出,改生肌散收口。
【功能】止痛拔脓。
【主治】疗疮(脓已成,未破溃者)。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毛裕正家传秘方。屡用屡验,一般只需用3~4次破疗散,膏药和1~2次生肌散膏药,即可愈合。临床证明:本方可代手术疗法。
47.四黄膏
【组成】川黄连90克,锦纹大黄15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田三七150克,炙乳香30克,芝麻油500毫升,铅丹45克,黄蜡9克,白蜡9克。
【制法】药膏。先将黄连、大黄、黄柏、黄芩、三七等药放入麻油中浸泡(夏季7日,冬季10日),每天用竹棒搅拌1~2次,使药物尽量浸透。然后再放陶器锅中煎熬至药物焦黑时,即行过滤,去药渣,再将药液煮沸,即下黄蜡、白蜡,最后下铅丹,并时时用竹棒搅拌,至锅内冒烟,药物成黑色时即离火,待冷后,贮瓷罐内备用。
【用法】外用。将上药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
【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拔毒生肌。
【主治】疗疮、热疖、红肿发炎等。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48.消疗散(--)
【组成】雄黄20克,白矾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藤黄6克,蟾酥2克,冰片2克,蜈蚣1条,苍耳虫10只,轻粉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3%碘酊消毒患处,取少许药粉纳入猪胆中搅匀,套敷于患指上,并以丝线扎口。每日1~2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主治】蛇头疗。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49.定痛散
【组成】生石膏30克。生月石15克,朱砂9克,冰片1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薄掺疮口,每日1次。
【功能】清火拔毒、化腐定痛。
【主治】疗疮、疽毒、热疖等溃后,脓腐未清,掀红肿痛者。
【附记】引自《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加兴中医院方。屡用效佳。本方系《医宗金鉴》生肌定痛散。全方药量除冰片为1克外,余均相同。功能化腐、定痛、生肌。又据湖州中医院介绍,部分患者用后有药疹出现,虽用腰黄代替朱砂,仍有相类似情况出现。
50.去腐散
【组成】白降丹6克,轻粉15克,朱砂12克,雄黄12克,雌黄12克,蟾酥9克,胆矾9克,寒水石9克,冰片1克,紫草15克,前胡9克,元参9克,炙乳香12克,炙没药12克,文蛤12克,麝香3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期炒至焦黄(研细为嫩焦黄色粉末),元参炒至微焦松脆(离锅后立即薄摊闷盖,待其冷却,研细为乌黑粉末),文蛤用武火炒至十分之六焦黄(遇热卷缩变形,因接触锅底受热不匀,显不同焦黄色,至十分之六焦黄时黏性已去,可不必再炒,研细呈焦黄微带黑色),胆矾用文火缓缓铲炒(受热变潮,黏附锅底成白色)炒至干燥松脆易碎(研细呈不透明淡白微绿色),乳香、没药炙去油,朱砂水飞。各药分别研细,过120目筛,秤准,先将麝香、冰片和匀,加入寒水石稍研,再入蟾酥、轻粉、白降丹、雄黄、雌黄、元参、前胡、文蛤、朱砂、紫草、胆矾研匀,最后入乳香、没药研匀即成。用干燥瓷瓶或玻璃瓶收贮,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撬药板蘸蒸馏水,沿疮面腐烂边缘处加以润湿,然后将药薄匀撬放在已湿润的四周疮面,根据腐烂面积大小,酌情放成1~3厘米阔;坚硬取块处,药需厚些。中间掺定痛散,上盖清凉膏药。每日换药1次。
【功能】去腐、止烂、解毒、消肿、定痛。
【主治】有头疽(脑疽、发背、搭手疽等)及疗疮(烂皮疗、卸肉疗),腐烂不止之际。
【附记】引自《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潘氏外科经验方。屡用效佳。
51.八味丹
【组成】蜈蚣3克,全蝎3克,雄黄9克,炙穿山甲片9克,朱砂6克,冰片0.3克,乳香4.5克,文蛤18克。
【制法】散剂。先将上药依法炮制加工,然后分别研为细末,拌和均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薄掺于疮口。每天2次。
【功能】拔毒去腐、攻坚散结、消肿止痛。
【主治】有头疽及烂皮疗,卸肉疗腐烂已止,新腐未分,根盘坚硬,毒化缓慢之时。
【附记】引自《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潘氏外科经验方。屡用效佳。新腐欲脱时停用。
52.黑灵丹
【组成】斑蝥18克,黄升6克。
【制法】散剂。先将斑蝥用文火炒黑(大小应分开炒),研细,与黄升和匀,入乳钵内再研极细末,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每闲少许,薄掺疮口。每日2次。
【功能】提脓、拔毒、去腐。
【主治】有头疽,烂皮疗,卸肉疗证势已定,腐烂已止,腐肉坚而未化或将欲脱离之际;以及痈疡久溃不愈。
【附记】引自《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潘氏外科经验方。屡用效佳。
53.化毒膏
【组成】膏药油500克,七厘散30克,白糖30克,冰片5克,牛胆汁60克。
【制法】药膏。先将牛胆汁熬开,然后将膏药油放入化开,以滴水不沾手为止。趁热把七厘散徐徐下之拌匀,再熬开,稍冷下白糖、冰片,拌匀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膏适量,熔化匀涂于布上,贴于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疗毒,恶疮,无名肿毒。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治愈率在90%以上。此膏药忌用烈火烤。
54.梅花点舌丹
【组成】白梅花57500克,乳香1500克(醋炎),雄黄1500克,蟾酥3000克(制),沉香750克,没药1500克(醋炙),血竭1500克,朱砂1500克,硼砂1500克,葶苈子1500克,石决明900克,牛黄750克,冰片750克,珍珠400克(豆腐制),麝香400克,熊胆40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丸,日服2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外用以醋化开后,敷于患处。
【功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毒恶疮,痈疖红肿,无名肿毒及乳娥,咽喉肿痛。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寒性脓肿和白喉患者禁服。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55.蟾酥锭
【组成】雄黄800克,朱砂800克,活蜗牛400克,蟾酥200克,冰片10克,麝香5克。
【制法】锭剂。上药依法加工制成锭剂。每锭重3克。分装备用。
【用法】外用。醋研调敷,或捣碎醋调敷患处。日敷1~2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发背,脑疽,乳痈,恶疮初起,疼痛麻木及蜂窝组织炎等。
【附记】引自清代《集验简易良方》。屡用屡验。外用药品,切勿入口。忌食腥荤发物;疮疖溃疡者忌用。
56.釜墨膏
【组成】松香500克,白蜡60克,黄蜡300克,明乳香90克,没药90克,铜绿150克,蟾酥45克,百草霜150克,麻油500毫升。
【制法】膏丸。松香以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焦燥取出,纳冷水中,稍待一二小时,再入灰汁内煮,以色白如玉。再以白蜡、黄蜡刮粗片,乳香、没药、铜绿,各研极细末。麻油入锅内加热,一下松香,二下白蜡,三下黄蜡,四下乳香,五下没药,六下铜绿,七下百草霜,八下蟾酥,皆须候稍滚时下,下毕搅匀,待冷,捻成条做丸如桂圆大。入瓷瓶,清水浸之。
【用法】外用。取1丸,置热壶上烘软,看肿处大小摊在纸或布上,贴于患处。
【功能】拔毒去腐、消肿敛疮。
【主治】疗疮、湿疹。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神效。
57.疗疮膏(二)
【组成】鲜菊叶120克,防风15克,黄柏30克,血余炭60克,木鳖子60克,金银花60克,川红花15克,大黄60克,黄芩30克,当归3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生甘草90克,赤芍药60克,皂针30克,僵蚕60克,麻油2500毫升。
【制法】膏药。上药用麻油浸泡3日,煎枯去渣,滤清樟丹收膏,搅匀,老嫩适中为宜。再加五灵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共为细末,搅匀成膏。摊膏,对折,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湿热化开,贴于患处。
【功能】清热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热毒(发热感染)。
【附记】引自王光清《中国膏药学》。屡用有效。
58.疗毒诸疮膏
【组成】苏油240克,猪油120克,半筋6克,血余6克,密陀僧12克,松香120克。
【制法】药膏。将前二味熬,候猪油枯,滤去渣,入半筋(洗净),血余将二味化尽,再人密陀僧细粉,用槐枝搅冷烟尽,住火,再入松香净末,搅匀,看火候足入冷水内,去火毒。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匀摊于纸或布上,贴于患处。
【功能】解毒消肿、去腐生肌。
【主治】疗疮、肿毒(疡)。
【附记】引自清代《膏药方集》。屡用效佳。
59.苍耳膏(一)
【组成】苍耳子50克,荆芥子50克,葵子50克,石长生30克,黄蜡15克(一作30克),木香30克,当归30克,藁本30克,玄参60克(一作30克),丁香30克,雄黄30克(研细),蝦蟆灰30克,乳香30克(研细),黄芩30克。
【制法】药膏。将以上各药细切,以猪脂1500克,煎二三十沸,滤去渣,次下乳香、黄蜡,又煎二三沸,候冷,入雄黄、蝦蟆灰搅匀,贮瓶密封备用。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62.消疗丸
【组成】明雄黄30克,生锦纹60克,巴豆霜12克(去油)。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少加飞面粉15~18克米醋同杵为丸,如凤仙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丸至7丸,最重证不过12丸,不可多用,温开水送下,泄1~2次,预备绿豆清汤,冷饮数口即止。
【功能】泄毒消肿。
【主治】疗疮,伴大便不行者。
【附记】引自张山雷《疡科纲要》。屡用神效。虚人、孕妇勿用;小儿痰食实证,发热大便不通者,每用二三丸,杵细饲之,泄一次即愈。
63.天仙丹
【组成】三仙大红升丹60克,天仙子180克(研极细),五虎拔毒丹30克,上梅片9克。
【制法】散剂。上药分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须挹尽脓水,须以百倍碳酸淋洗净患处,拭干,取此散少许细末掺遍疮口,以膏盖之,一日两换。
【功能】提脓拔毒、去腐生肌。
【主治】疗毒,及脑疽,发背,腹皮大痛,溃后脓多,或腐肉不脱者。
【附记】引自张山雷《疡科纲要》。此方最为王道,且收捷效。并云:“吸尽脓腐,不伤好肉,不觉痛苦,最为稳妥,而收奇效,真是神丹”。
64.飞龙夺命丹
【组成】蟾酥6克(干者酒化),血竭3克,乳香6克,没药6克,雄黄9克,轻粉1.5克,胆矾3克,麝香1.5克,铜绿6克,寒水石3克,海羊20个(即蜗牛),天龙1条(即蜈蚣,去头足,炙黄),朱砂6克(为衣用)。
【制法】糊丸。上为细末,先将海羊连壳研为泥,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如丸不熟,入酒打面糊为丸。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2丸。先用葱白3寸,令病人嚼烂吐于手心(男左女右),包住药丸,用无灰酒送下,以助药力,发出大汗为度。病重者,三五日再进2丸即愈。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屡用神效。如疗疮走黄,过心者难治;治疗毒,切忌用风气药、发散药。凡疗发于头面者,切不可用冷药敷之,通热毒于喉间,不能生矣。服药后,忌冷水、黄瓜、茄子、猪肉、鸡、鱼、湿面一切发风发疮毒物。此药活人多矣。
65.追毒丹
【组成】蟾酥3克(干用酒化),蜈蚣3克(酒浸,炙黄),础砂3克,雄黄6克,轻粉3克,白丁香3克(无此味加巴豆),巴豆7粒(去壳,不去油),朱砂6克(为衣)。
【制法】糊丸。上药俱为细末,用酒面糊为丸,如麦粒大(两头尖)。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取药入于针破口内(小者一粒,大者加之),用膏药盖贴。病轻者不必用针,只以手指甲,爬动于疮上,以药放好,用膏盖之,其疮即时红肿为度,去其败肉为妙。
【功能】追毒提脓、去腐生肌。
【主治】疗疮,取黄去疗头脓者。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用之神效立验。
66.开关散
【组成】牙皂角9克,细辛9克,法半夏9克,广木香9克,陈皮6克,藿香6克,桔梗6克,薄荷6克,贯众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甘草6克,雄黄7.5克,枯矾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0.9克,先吹入鼻孔内,再将药秤足3克,姜汤冲服。服后用红纸捻照心窝背心二处,见有红点发现,用针挑破,内有红筋跳出,方保无事。
【功能】通窍驱毒。
【主治】心经疗。
【附记】引自清代鲍相璇《验方新编》。屡用神效。
67.托里散
【组成】黄芪45克,厚朴60克,防风60克,枯梗60克,连翘66克,广木香9克(一作15克),没药9克(一作15克),乳香6克(一作15克),当归15克,川芎30克(一作60克),白芷30克,没药30克,官桂30克,人参30克,甘草节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9克,黄酒一大盏,煎二三沸,和渣温服。
【功能】托里、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一切疮肿,发背、疗疮。
【附记】引自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屡用神效。
68.拔毒散(二)
【组成】蜈蚣1条(炙),盐白霜3克,粉霜3克,胆矾3克,硒砂3克(另研)。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羊骨针挑破头,点药在上,醋糊纸贴上,其根一时自出。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69.返魂丹(一)
【组成】朱砂45克,胆矾45克,血竭30克,铜绿30克,蜗牛30克,雄黄30克,枯白矾30克,轻粉15克,没药15克,蟾酥15克,麝香少许(约1.5克)。
【制法】膏丸。先将蜗牛、蟾酥研烂,余药共研为细末,和匀,与前药泥同研和丸,如鸡头大。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1丸,先嚼葱白3寸,吐在手心,包药丸在内,热酒一盏送下。若不能嚼葱,研烂裹下极效。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十三种疗。
【附记】引自清代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屡用极效。
70.返魂丹(二)
【组成】乳香4.5克,没药4.5克,辰砂4.5克,雄黄4.5克,轻粉1.5克,片脑1.5克,麝香1.5克,海羊(不拘多少),蟾酥3克,青黛3克,粉草3克,硼砂3克。一方加铜绿、寒水石、轻粉、枯矾各3克。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海羊捣膏为丸,或酒面糊为丸,如弹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1丸,兼生葱头二三个,细嚼咽下,得微汗即解。
【功能】活血通络、解毒消肿、通窍护心。
【主治】痈肿、疗肿,毒气入膈者。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71.返魂丹(三)
【组成】朱砂3克,雄黄3克,血竭3克,铅丹3克,穿山甲3克(炮),枯白矾3克,铜绿3克,乳香3克,没药3克,轻粉3克,蟾酥3克,麝香0.75克。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为细末,和匀,酒煮面糊为丸,如胡椒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2丸,葱白一根,嚼烂裹丸,温酒送下。
【功能】拔毒、消肿、止痛。
【主治】时毒,瘴气,疗疮,恶疮。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72.破棺散
【组成】当归75克,赤芍药75克,栀子75克,牵牛75克,连翘45克,牡蛎45克,金银花45克,紫花地丁45克,京三棱60克(泡),甘草60克。一方无当归、赤芍药、连翘、牡蛎、金银花、紫花地丁。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1丸,食前童便或温酒化下。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水消肿。
【主治】疗疮走黄。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73.万灵夺命丹
【组成】朱砂15克(水飞),蟾酥15克(人乳汁泡),轻粉15克,胆矾15克,铜绿30克,血竭30克,雄黄60克,枯矾60克。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以面糊为丸,如芡实大。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1丸,令病人先将葱白3寸嚼烂,吐在手心,将丸包在葱内,用热汤送下。出汗为效。
【功能】提脓拔毒。
【主治】一切疗毒入腹。兼治痈疽,发背,恶疮。
【附记】引自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屡用神效。
74.夺命散
【组成】乌头尖3克,附子衣3克,蝎梢3克,雄黄3克,雌黄3克,蜈蚣30克,础砂1.5克,粉霜1.5克,轻粉1.5克,砒霜7.5克,脑子、麝香各少许(约各0.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破疮出恶血,以草杖头用纸带药末插入于内,以深为度。
【功能】提脓拔毒。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金代刘完秦《病机令宜保命集》。屡用神效。
75.蟾酥丸(二)
【组成】寒水石9克,蟾酥9克(酒化),蜈蚣9克(去足),血竭3克,乳香3克(去油),没药3克(去油),雄精3克,胆矾3克,铜绿3克,僵蚕3克,全蝎3克(酒炒),穿山甲3克,红砒0.9克,枯矾0.9克,朱砂0.9克,冰片0.9克,皂刺0.9克,轻粉0.9克,蜗牛21只。
【制法】酒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酒化蟾酥为丸,如绿豆料大,金箔为衣,阴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用葱裹包,陈酒送下,醉者出汗。
【功能】拔毒消肿、去腐生肌。
【主治】一切疗疮,脑疽,发背初起,红肿疼痛,及无名肿毒。
【附记】引自明代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屡用殊效。
76.护心散
【组成】绿豆粉30克,乳香15克(用灯心3.6克,同炒枯,去灯心不用),灯心炭9克(用活竹一段,留两头,节中开一眼,以灯心填满,用竹块塞紧,加泥封好,放谷壳火内,烧至竹成为炭,取竹内灯心用)。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上为一日量。分数次服,用甘草30克煎汤送下。重者再服醒消丸,以平其势。或用蝦蟆拔毒法更妙。
【功能】护心解毒。
【主治】疮毒内攻,口干烦躁,恶心呕吐。
【附记】引自《外科正宗》,屡用效佳。
77.疗毒膏
【组成】穿山甲9克,山栀子80个,象皮9克,槐枝5寸长(如指粗》,桑枝5寸长(如指粗),柳枝5寸(如指粗),榆枝5寸长(如指粗),桃枝5寸长(如指粗),以上5枝各5根。
【制法】膏药。上药用麻油600毫升,浸泡3日,炸至焦黑色,再入血余30克炸化滤净,然后将穿山甲、象皮拣出研为细末,同础砂4.5克,儿茶6克合一处听用。将油称准500毫升,下铅丹240克入油内熬沸,搅匀,再下象皮等细粉搅匀,入凉水内拉几十次,收起入锅再熔。待温摊膏,对折,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药温热化开,贴于患处。
【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
【主治】疗疮,肿疡。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颇具效验。
78.特效疗疮膏
【组成】百草霜150克(研过娟筛,再研极细),松香600克(用桑柴灰煎汁澄清人松香煮烂取出纳冷水中,不时再人桑柴灰水中煮以白土为度),乳香90克(研极细末),没药90克(研细末),白蜡60克(切为细末),黄蜡300克(切为粗末),麻油180~300毫升,铜绿60克(研过娟筛再研极细末)。
【制法】膏丸。用桑柴火先将麻油入锅煮滚,次下松香,俟滚再下白蜡,候稍滚再下黄蜡,俟稍滚下没药、乳香,以上法再下铜绿、百草霜,滚过数次,放锅内冷后搓成条子,捻丸如龙眼核,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临用服一丸呵软,不用大掀捏,扁贴患处。
【功能】止痛、消肿、拔毒、生肌。
【主治】疗疮,已溃者贴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9.曲氏回春膏
【组成】木鳖子90克,栀子75克,牙皂75克,当归90克,白及75克,川乌75克,草乌75克,乌药75克,白鼓75克,连翘75克,苦参120克,槐枝120克,西大黄45克,乳香45克(去油),没药45克(去油),血竭45克,儿茶45克,明雄黄45克,樟脑45克,麝香3克,葱白500克,生姜1000克,香油3500毫升,铅丹1740克。
【制法】膏药。上药中煎十三味和葱白、生姜用香油煎枯去渣,再加铅丹搅匀收膏,离火,待温,兑入后7味(乳香至麝香),共研细末,搅匀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均按患处大小贴用。温开水暖软,夏天用水捏成薄片,摊布上,贴敷患处。
【功能】泻火解毒、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肿毒,跌打损伤,冻疮,腹疮,牙疼疟腮,瘰疬,手足麻木,胃腹疼,鹤膝风,乳痈,臂腰腿疼。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忌用。有效期二年。
80.猪胆膏(二)
【组成】真广胶90克,嫩松香60克(制),炙乳香60克,炙没药60克,猪胆120枚,青葱汁500毫升,生姜汁500毫升。
【制法】药膏。先将前四味药研为细末,置瓷钵内,先将胆汁二三十枚,将药和透,又加青葱汁500毫升,和匀,于大伏天,烈日中晒之,次日再入姜汁500毫升,将剩下胆汁渐渐加入,和匀,切勿打入雨露生水,软硬得中,而膏成矣。
【用法】外用。将膏隔水嫩烊,摊贴患处。
【功能】拔毒消肿。
【主治】疗疮,肿疡。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81.黄连膏
【组成】当归尾15克,川黄连9克,黄柏9克,姜黄9克,细生地30克,麻油360毫升。
【制法】膏药。上药用麻油煎枯,去渣滤清,下净蜂蜡120克,烊化,搅匀,用温火徐徐收成膏。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
【功能】清火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疗疮,疮疡毒。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82.苍耳膏(二)
【组成】苍耳草15克,苍耳虫15克,蓖麻子肉40克(捣烂),黄蜡4.5克,嫩松香300克,葱汁30克,朱砂4.5克,杏仁1.5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捣至极细如泥和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0.9克贴患处。轻者能消肿或拔出脓头。
【功能】提脓拔毒消肿。
【主治】疗疮,肿疡。
【附记】引自《中医外科诊疗学》。屡用效佳。方中原为苍耳草30克,今改用15克,加苍耳虫15克。验之临床,效果尤佳,确为治疗疗疮的外用良方。
83.壁虎散
【组成】壁虎尾3克(炙),红信6克(煅),蜘蛛6克(炙),全蝎6克(炙),鳖鱼头9克(炙)。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鸡子黄熬油调敷患处。
【功能】提脓拔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疮疡,脓肿。
【附记】引自《中医验方交流集》。屡用效佳。亦可先将疮头用刀挑开,挑此药末少许嵌入,将膏药贴盖之。1刻钟后,能流出毒火,其脓肿可减轻,一宿之后可取出脓栓,肿消痛止。
84.五毒膏(一)
【组成】木鳖子3个,桑枝30克,大蛤蚂1~2个,毒蛇1~2条,蓖麻子30克,全蝎30克,蜈蚣5条,斑蝥3克,桃枝15克,黄连9克,黄柏9克。
【制法】膏药。先用胡麻油1500毫升,将上药浸油中,经过一二天后加热炸药至焦黄,去渣,每500毫升药油下铅丹120克搅匀收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膏适量,贴敷患处。
【功能】拔毒消肿、提脓生肌。
【主治】疗疮,脓疡。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马如海方。屡用效佳。
85.五毒膏(二)
【组成】乌蛇45克,全蝎30克,当归120克,大黄120克,白及120克,白药120克,川乌120克,草乌120克,官桂120克,木鳖120克,苦参120克,蜈蚣30条,乳香30克,没药30克,蛤蟆10只,白芷60克,连翘60克,防风60克,铅丹300克,香油6000毫升。
【制法】膏药。上药除铅丹、乳香、没药外,把余药入香油内熬枯,滤渣,炼油,加入铅丹,边加入,边搅拌,收膏即成。离火,待温,加入乳香、没药细末,搅匀,摊膏,对折,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取膏药温热化开,贴于患处。
【功能】拔毒消肿、去腐生肌。
【主治】疗毒,肿毒,疟腮,疮疡溃烂。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86.麝香膏
【组成】公鸡头1个,香油8000毫升,马钱子1560克,全蝎160克,蜈蚣100条,麝香1.65克,官粉60盒。
【制法】膏药。先把香油煎熟,再将以上药共和为一处,熬成膏,每15克摊于布面上为1张,对折,收贮备用(放于阴凉处)。
【用法】外用。取膏药贴于患处。
【功能】散风止痛、生肌解毒。
【主治】疗毒,肿毒,瘿瘤瘰疬,疯狗咬伤。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87.连川膏
【组成】独角莲60克,川军9克,羌活6克,大活6克,细辛6克,麻黄6克,生地黄6克,桂枝6克,黄连6克,黄柏6克,元参6克,桃仁6克,杏仁6克,白芷6克,连翘9克,地丁9克,防风6克,乳香6克,没药6克,五倍子6克,穿山甲6克,木鳖6克,当归6克,桂楠6克,赤芍药6克,皂角6克,三棱6克,莪术6克,川厚朴6克,枳壳6克,香附子6克,川乌6克,草乌6克,乌蛇6克,甘遂6克,大戟6克,芫花6克,江子6克,二丑6克,马钱子3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密陀僧15克,蛤蟆1个。
【制法】膏药。上药除乳香、没药外,余药(42味)用香油5000毫升,炸枯滤油去渣,炼油,加樟丹2500克,搅匀,如常法收膏,离火,待温,加入乳香、没药(均为细末)和匀,即成。摊膏,对折,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取膏温热化开,贴敷患处。
【功能】消肿、化毒、镇痛。
【主治】疗毒,肿毒(无论未溃或已溃者均可用之)。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凡未溃者,贴之可消;已溃者,敷之可敛。
88.万病解毒丸
【组成】麝香6克,朱砂15克,山豆根30克,雄黄30克,续随子30克(取仁),紫河车30克,独脚莲30克,红芽大戟45克,山慈姑60克,五倍子90克。
【制法】糊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秫米糊和匀,杵捣一千余下,即作锭子。随意大小,视病轻重酌定。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服3克,井水磨化。冬月用薄荷汤磨服。日服2~3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镇痛。
【主治】中恶,邪气,无名肿毒,疗疮,痈疽,发背,肿疡,时毒,狐狸毒,鼠莽毒,丹毒,惊毒,瘴毒,风毒,热毒,虫毒,河豚毒,疫死牛马猪羊毒,蛇犬蜈蚣蜂蝎百虫螫咬毒,弧毒,砒毒,药毒,疮毒,光粉毒,及一切邪热之毒,烫火伤。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殊效。
89.化腐生肌膏
【组成】血竭30克,轻粉15克,儿茶30克,乳香15克(去油),没药15克(去油),铅粉60克,樟脑60克,松香120克,龙骨30克,白蜡60克,黄蜡60克,上冰片10克,银朱30克,虎油60克(如缺可不用),猪板油1500毫升(熬放后去渣净油)。
【制法】药膏。先将血竭、轻粉、铅粉、龙骨、银朱、樟脑、上冰片分别研为细末,和匀,儿茶、乳香、没药分别去油,研为细末,松香研细,合匀,待用。将猪油与白、黄蜡入锅内熔化,倒入容器内,徐徐倾入药物合成细料,用柳树枝不断搅拌至冷勿停,以免沉淀。待初冷时将容器置入冷水中,以退火毒。容器内切勿进水,在数小时后冷定,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痈、疽、疗、疮的溃疡面洗净,用纱布垫涂上此油膏,覆盖疮面上,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以愈为度。如伤口久不长肉芽,亦可配用雪花丹散使用,功效尤佳。
【功能】提脓拔毒、化腐生肌、止血镇痛。
【主治】刀砍斧伤,创伤及痈、疽、疗、疖、疮等已化脓者等。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缪炳泉家传秘方。临床屡用,均有特效。
90.雪花丹散
【组成】苏薄荷、北细辛、上冰片各15~30克。
【制法】散剂。先将薄荷、细辛烘焦研细,加入冰片同研细和匀,装入特制铜碗内(无铜碗用细瓷碗亦可),用无光白纸封固装药碗口,再合扣上碗,用白纸、浆糊封固缝口,勿令泄气。把装药物碗放置在草木灰火上,上碗底放点白米,根据温度高低,以米黄为度,离火冷却,冷定后,去掉封口,将上碗取下,药已升入上碗,将药取下,研成极细末,用玻璃瓶收贮备用,勿令泄气。亦可加入麝香。
【用法】外用。先将伤口洗净,撒上药粉,纱布覆盖固定。或用化腐生肌膏纱布垫覆盖,其生肌化腐之功尤佳。
【功能】止痛生肌。
【主治】诸痈、疮、疗、疖等已化脓去腐,不长肉芽,刀伤、创伤,化脓性中耳炎(吹耳内),白眼球赤肿(火眼,用灯心草蘸冷水后沾药末点眼内),火牙痛(药粉上患处)。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缪炳泉家传秘方。临床屡用,均有特效。
91.脱腐散
【组成】生石膏3克,轻粉5.5克,官粉3克,樟丹0.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撒布患处,外贴小膏药。
【功能】脱腐生肌。
【主治】一切肿毒,疗疮,腐肉不脱。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屡用特效。
92.海巴膏
【组成】煅海巴50克,炉甘石50克,青粉5克,红粉5克,冰片5克,海石硝10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70%凡士林调和成软膏状,贮罐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患处。
【功能】生肌敛疮。
【主治】一切痈疽,疗毒,后期不愈。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马云楼方。屡用效佳。
93.芙蓉膏
【组成】木芙蓉花叶3份,天仙子3份,川黄连2份,金钱草1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高温消毒)。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粉适量,以温开水调匀成糊状,均匀涂于纱布上,敷满整个部位(患处),每日换药1次。
【功能】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94.三味疗疮膏
【组成】鲜牛蒡子叶100克,木芙蓉叶50克,芒硝50克。
【制法】药膏。先将前2味捣烂,芒硝研为极细末。三味混合,调匀成糊状,贮罐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净擦干患处皮肤,以药膏敷疮面约0.5cm厚,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红肿热痛消失为止。
【功能】消肿拔毒。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特效。一般用药5~10次即可治愈,治愈率可达100%。
95.二黄软膏
【组成】川黄连15克,大黄20克,生栀子10克,凡士林适量。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高温消毒,以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将药膏涂于纱布上,外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
【功能】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据临床观察,治愈率达100%。
96.蟾酥散
【组成】蟾酥3克,酒化腰黄3克,血竭3克,朱砂3克,轻粉3克,硼砂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煅炉甘石3克,煅寒水石3克,胆矾3克,明矾3克,铜绿3克,干蜗牛3克,麝香1.5克,灯草灰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或制成丸剂,如绿豆大,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适量,用烧酒调匀,将药涂敷疮面黑腐处,3日后更换。必要时可加服丸剂,每次服1.5~2.1克。
【功能】溃腐排毒、去脓解毒。
【主治】疫疗(炭疽)。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张文胄祖传秘方。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0~15天即可治愈。验之临床,确有疗效。
97.复方苍耳虫散
【组成】鲜苍耳子虫40条,铁锈粉2.4克,麝香0.6克,五倍子虫3克,朱砂2.4克。
【制法】药膏。将上药研碎成糊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将上药涂于软膏或膏药上贴于患处。
【功能】消肿拔毒、提脓去腐。
【主治】脓性指头炎(指疗)。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疗7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3天,最长9天。方中苍耳子虫是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五倍子虫是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寄主盐肤木、青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中的幼虫,均有收敛、止血、解毒的作用。
98.蜈蝎膏
【组成】蝎尾1条,蜈蚣1条,生乳香1克,生没药1克,冰片0.3克,鲜猪苦胆1枚。
【制法】药膏。将蝎尾、蜈蚣、乳香、没药、冰片共研成细末,装入苦胆内,搅匀,备用。
【用法】外用。将猪胆套在患指(趾)上,用线扎口(切勿过紧),一昼夜后取下,若1次不愈,可再套1料。
【功能】清热消肿、解毒疗疗。
【主治】疗疮[指(趾)疗]。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田中勋方。本方对于手指、足趾疗疮初起或无名肿毒疗效甚好。用治手足疗疮24例,无名肿毒11例,均获良效。本方对于疗疮已成脓破溃者,不宜用之。
99.消疗散(二)
【组成】苍耳虫30条(炙焦),人指甲4.5克(炙焦),活蜘蛛5只(炙灰),白僵蚕3克,蟾蜍6克,耳垢2.4克,银珠4.5克,壁钉螺蛳15克(炙灰),月黄4.5克(即藤黄),三梅片1.5克,元木香0.3克。
【制法】散剂。将各药炙制后研细,再加人麝香、冰片,共研极细末,过筛,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置膏药中贴患处,或油调敷患处。
【功能】消肿止痛。
【主治】疗疮。
【附记】引自上海中医研究所《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屡用效佳。
100.黑疗散
【组成】煅磁石30克,杜蟾酥6克,银硝9克,壁虎2.4克(炙灰),麝香1克,大梅片1.5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麝香、冰片外,先将磁石研细,再加入各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后,和人麝香、冰片研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置清膏中贴之。
【功能】清热解毒、消散疗疮。
【主治】疗疮初起肿痛,根脚坚硬者。
【附记】引自上海中医研究所《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屡用效佳。
101.疗疮二虫散
【组成】苍耳虫100.条,青蒿虫100条,百草霜6克,梅片1克。
【制法】散剂。将前二虫捣烂,和入百草霜,放在石灰瓷中,吸去水分,使之干燥后研细,再加入梅片研匀,极细,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置膏药中贴患处,或敷患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功能】止痛消散、拔毒提脓。
【主治】疗疮初起,肿痛较剧,或疗毒走黄,肿势散漫者。
【附记】引自上海中医研究所《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屡用效佳。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