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越来越多人重视起了养生:有的断食减肥,有的疯狂囤补品,有的迷信各种“保健神招”……
本是好意想保养身体,结果却走上了弯路,白花了钱不说,还把身体越折腾越差。
下面这些“流传甚广”的假养生之道,你和身边人是否也踩过雷?
1. 偏信断食,血压拉警报
很多人听信“断食排毒”“饥饿疗法”,认为短期内不吃饭,既能减肥又能把“毒”排出去。
但事实上,盲目断食带来的不仅是血糖骤降,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引发眩晕、心慌、低血糖性休克等危险。尤其对患有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来说,贸然断食无异于给身体“雪上加霜”。
正确做法:
若想适当控制体重,不妨从调整饮食结构和运动方式入手。
减少高糖、高脂饮食,多吃蔬果、粗粮,并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才是更科学的减肥方式。
对于确有需要的短期“轻断食”或“辟谷”尝试,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别盲目自来。
2. 滥用补品,糖尿病悄悄找上门
“人到中年,药补不能少”“补品总能补身体”,这类理念让很多人把各种滋补品当家常便饭。尤其一些标榜“富含糖分”的补品,可能暗藏危机。
例如某些高能量、高糖的滋补膏方、蜂王浆、红枣桂圆浓浆等,吃多了很容易造成血糖飙升,埋下糖尿病的隐患。
正确做法:
补品不是“想补就补”,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人群,更需谨慎。
确有气血不足、体虚症状,也应先找医生或营养师辨证后再进补,以免进补不当。
任何补品都不能取代日常合理膳食,均衡的营养远比单打独斗的补药更重要。
3. 迷信热水泡脚,百病能祛?
“睡前热水泡脚,活血通络,万病不侵”,不少人深信泡脚能养生。
泡脚的确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让人感觉暖暖的,也有助于睡眠。但要说它能“祛百病”,就有些夸大了。特别是一些人泡脚时放入过量中药、花椒等,温度还非常高,结果把脚烫伤,或者导致皮肤过敏,反而给身体添麻烦。
正确做法:
泡脚水温一般控制在40℃左右即可,别追求“越烫越有效”。
对于糖尿病患者或周围神经感觉减退的人,尤其要小心水温,避免烫伤。
泡脚能放松身心,但并非“万能养生法”,合理作息、适量运动才是健康根基。
4. 空腹狂练就能减肥?当心伤身体
有些人喜欢一大早空腹去跑步、做高强度运动,觉得这样能充分燃烧脂肪,更好地瘦身。
然而,空腹状态下,人体血糖较低,高强度运动会进一步消耗身体能量,很容易造成头晕、心慌,甚至诱发心律失常、低血糖性休克。再加上如果体内没有足够营养储备,肌肉也可能被过度分解,得不偿失。
正确做法:
运动前适度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是一片面包或香蕉,让身体有燃料;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365建站初始运动量宜循序渐进,等身体适应后再慢慢加量、加强度;
如果想以运动减肥,一定要结合均衡饮食,避免极端节食或过度锻炼。
5. 把保健茶当“万能药”,喝多伤肝肾
形形色色的保健茶、中药茶近年来大受欢迎,很多人信奉“一杯下肚,排毒养颜。”
可这些“养颜茶”往往含有刺激排便的成分,如番泻叶、大黄等,中医上常用于通便、清热,而并不存在“排除大量毒素”的神奇功效。长时间服用,可能让肠道越来越依赖刺激,反而加重便秘。
此外,一些标榜护肝、降脂的中药成分也不是人人能喝。若随意自配或长期大剂量饮用,反而会加重肝肾负担。
正确做法:
对于单纯保健需求,最好选择温和、正规配方的茶饮,量也要适度。
如果真有肠胃不适、便秘、肝功能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就医,不要指望保健茶能“包治百病”。
6. 盲目补钙,肾脏先受伤
钙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尤其是老人、女性和发育期的孩子,更需关注钙摄入。但一些人只顾猛吃钙片,忽视了饮食搭配和医生建议。
过度补钙可能导致高钙血症,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结石风险;摄入过多维生素D也会影响钙磷代谢,对骨骼和肝肾都可能造成损害。
正确做法:
日常饮食中优先保证奶类、豆制品、深绿叶蔬菜等天然钙源,再根据需要补钙片或营养素,且要遵循医嘱或营养师建议。
补钙期间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有助于钙吸收。
定期检测血钙和肾功能,避免长期盲目、大剂量服用钙制剂。
温馨提醒
所谓“养生”,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更不是哪一种方法就能包打天下。
饮食均衡、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心态平和,才是最踏实可靠的养生之道。
别让流传甚广的“假养生秘诀”骗了自己,多了解科学知识,身体才会真正越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