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站群论坛脉诊这个东西,其实不光是摸脉,它背后藏着不少知识,比如解剖、生理啥的。古人对这些其实有挺多宝贵的总结。
1. 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搏跟血液、心脏的关系特别紧密。《黄帝内经》认为:“藏血,脉之气也”。意思是啥呢?就是血液在血管里流,靠的是心脏的力量。如果心脏停了,脉也没了,血就不流了。而脉道通畅,血气才能正常运行。《内经》还提到个特别厉害的点,就是“血液循环”的概念:说食物经过胃的消化,营养被吸收后,先到肝,再到心脏,接着传到肺,最后才分布到全身。这虽然有点初级,也掺了点想象,但确实体现了古人对循环系统的初步认识。
2. 血液流速的认识古代医生还注意到了血液流速的问题。《难经》里说,“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数据虽然不精准,但意思到了,因为血流速度确实是衡量血液循环的重要指标。现在的医生看心血管疾病,测大、小循环时间也是常规操作。
3. 呼吸和脉搏的关系《内经》还提到,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又跳两次。这样一来,一呼一吸,脉就跳四次。如果一分钟呼吸18次,那脉搏一分钟就跳72次。这跟现代医学测出的心率数据是一致的!另外,书里还指出,呼吸和脉搏的比例要是变了,比如一呼一吸脉只跳两次,或者一呼一吸脉跳六次,那就说明有问题了。这些变化其实反映了心脏和肺功能的状况。
4. 切脉的部位古代切脉的地方经历了个发展过程。一开始是“遍身诊”,就是全身上下哪儿能摸到动脉就摸,比如头上的动脉、手腕的桡动脉、腿上的股动脉等等。后来重点放在了“三部诊”,比如头部、手腕和脚背的动脉。到最后,才发展成现在常用的“寸口诊”,就是摸手腕桡动脉。古人认为,这地方是经脉的会合点,摸这里能看出全身的气血状况。虽然“遍身诊”现在用得少,但其实对某些病,比如血管炎、心脏病,还是挺有意义的。
5. 切脉时要注意的因素《内经》还说,切脉最好清早进行,因为这时候人的阴阳气比较平衡,不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还提到,诊脉得看季节、性格、体型、精神状态等等。比如,一个人要是吓着了、特别忧虑,或者刚运动完,脉都会有变化。现代医学也证明了,心脏活动确实容易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古人这种观察方法,还是很细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