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某,女,25,丝绸印染厂
1977年3月8日,双下肢振擅摇动不休,头晕,于1976年12月21日开始发病,经治疗已愈,昨日夜间无故复发,症同上,咽干不痛,溲黄少,双寸弦滑余沉,苔白
症属:阳虚水停,邪动经表,卫外之阳失其所倚,故振振摇动。
治宜:温阳行水。
方药: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6g、菊花10g,二付。
1977年3月10日,白天双下肢已不振摇,夜间减轻,头晕愈,原方二付。
医案二:四肢浮肿
阿旺某某,女,阿填州来进修,药剂员
1981年11月28日,心悸,面四肢浮肿二年余,查不出原因,西医曾给利尿药后,心悸不能支持,又给于红参服,以后改服归脾丸,金匮肾气丸等,有时稍好些,最近到华西医大做不少检查,均属正常,目前仍心悸,头面四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已休息一周。纳可,二便正常,脉沉,苔白。
症属:心脾阳虚,水邪上泛。
治宜:温阳利水。
方药: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10g、车前草10g,二付。
1981年11月30日,心悸好转,浮肿稍减,尿不很多。原方二付。
1981年12月2日,心悸大有好转,已上班,不感到心悸,肿基本消失,头部及双下肢按压已不凹陷,双手微凹陷,精神好转,腿已有力,原方二付。
医案三:下肢肿胀,乌暗色
李某,女,20,成都制革厂
1980年1月13日,双下肢肿胀,从腿肚至足尖均呈乌暗色,按压不凹陷。踝骨几乎不见,心悸不安。患病二年余,中西药不效,月经本月未来,小便少。脉右弦(寸)余沉,苔白。
症属:阳虚兼瘀血。
治宜:温阳行水,活血行瘀。
方药: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g、甘草10g、桃仁10g、红花10g、香附10g、五灵脂10g、车前草10g,二付。
1980年1月24日,上方共服六付,肿胀、心悸好转,小便增多,原方去车前草加当归10g、川芎10g,二付。
医案四:腰背骨节痛,肢冷,坐骨神经痛
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
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
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
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
[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医案五:尾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
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
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
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
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原方二付。
[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其面目浮肿,因面目亦属阳明,故面浮肿与脘腹胀满都同一病因所致。故加入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本方以厚朴宽中行气除满,生姜温中散邪宣通阳气,半夏阴结降逆,散水气,甘草、人参培补中土,故治脾虚气滞之中满,加之本患者肾阳素虚寒邪凝滞,故以附子温肾阳,细辛通三阴,麻黄散寒,引邪外出,标本均治,面面俱到,故诸症均愈。
医案六:坐骨神经痛
徐某某,男,56,成都(光天)华食品厂
1974年11月14日,左下肢后侧股骨,腿弯至小腿下冷痛行走困难,病已二年余,经中西医治疗并针灸之后有好转,最近加剧,注射B12等无效。脉沉迟,苔白。
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通络。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牛膝10g,木通10g,二付。
1974年11月16日,症减多半,原方二付
[分析]该患者病二年余,虽治有好转,但终未彻底,从其部位观之,应属少阴,即现代医学称之为坐骨神经痛,既痛又冷,冷者为寒,病者不通,附片为少阴温阳之主药,细辛温通三阴,麻黄散寒引邪外出,独活散寒除湿专走下焦。牛膝引药下行,木通专走全身经络,用药得当,二年余的病痛,四剂药得恢复,可谓药与病投方矣。
医案七:左膝关节痛,足跟痛,腰胀痛
樊某某,男,成,成都光天华食品厂
1977年9月1日,左膝关节痛,足跟痛,腰胀痛,肩关节有时痛。脉左细弦,右脉弦滑数,苔白腻。
辨症:风湿痹痛。
治宜:祛风除湿。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薏仁12g,甘草6g,苍术10g,泽泻10g,防己10g,独活12g,牛膝10g,二付。
1977年10月28日,因它病来诊,并带来原处方说风湿已愈。
医案八:瘫痪
樊某某,女,51,塔子山苗圃工人,家住65厂宿舍
1973年6月29日,观察室2床,因全身瘫痪入院。最初因肠炎在地段医院治愈在家休息。于6月16日,晨起床洗脸时,突然双手无力,不能扭毛巾,至18日双手瘫痪,至20曰全身瘫痪,经服中药无效。昨日(6月28日)收入观察室,目前全身瘫痪无痛处。触诊无感觉,扭各处肌肉不知痛。
脉双寸弦大余细弦,苔白。
辨症:气血双虚风邪入侵,经络庳塞致瘫痪。
治宜:养血熄风除湿。
方药: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2g,桂枝10g,防己12g,威灵仙10g,木通10g,甘草6g,生地15g,二付。
1973年6月30日,双手有痛感,但头眩、口苦、尿少。
方药:原方加柴胡20g,滑石20g,二付。
1973年7月2日,头眩愈,尿增多,双手可稍活动,但无力。原方去柴胡、滑石二付。
1973年7月4日,双下肢开始有痛感。
方药:黄芪25g,防己20g,桂枝10g,防风12g,生地30g,糟酒蒸后取汁兑服,二付。
1973年7月6日,双下肢已能站,但不能起步。
原方二付,直至七诊。
1973年7月10日,第七诊,上肢能活动,下肢能扶墙走路,原方二付。
1973年7月16日,第十诊,双下肢较前暖和,完全可扶墙走路。
脉双浮大无力,苔白。
方药:附片30g(先熬),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10g,四付。
1973年7月20日,自己可以走路,不扶墙,继服上方黄芪五物汤加附片。
1973年7月28日,走路有好转但乏力。
方药:白芍30g、甘草30g(去杖汤)多服。
1973年8月2日,痊愈出院。
医案九:重症肌无力
黄某某,女,15,住电讯工程学院
1972年8月19日,其他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发病之初,没有什么病,因为到食堂买饭,无故摔倒,后经他人护送回家,遂站立不起,甚至全身瘫痪没有疼痛,中西药无效,病已月余。
脉左寸关尺沉细紧数,右关弦,苔白。
辨症:气血虚损,风邪袭入经络塞瘫痪。
治宜:补气血熄风除湿。
方药:防己20g,黄芪25g,桂枝10g,防风12g,生地60g,用糟酒蒸生地取汁兑服,因搬动病员困难要求多买几付。四付以后,家属来告知效果很好。嘱多服至恢复正常为止。
[分析]
以上病人病情基本雷同,后者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但都是无故发病,没有疼痛,由此可知病员先有气血亏损,血虚则风邪易入。所谓邪到之处,正气必虚。因气虚易于召风,经络受邪,入络则口眼歪斜,肌肤不仁,邪入于经则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驰缓。此二例病人是中经最重者形成瘫痪,邪若入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医案十:双下肢水肿,足趾热痛,腿伸缩困难
张某某,女,32,印染厂工人
1976年3月17日,初诊:头眩、心悸、咽干、双下肢水肿,足趾热痛,腿伸缩困难(原瘫痪过)。脉两寸弦,苔白。
症属:心阳虚水邪泛滥兼肺阴虚。
365建站治宜:扶心阳伐水邪兼养肺阴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方药:茯苓20g,桂枝20g,甘草6g,大枣12g,百合20g,灵仙12g,龙骨、牡蛎各15g,二付。
1976年3月20日,二诊,各症俱好转,原方二付。
医案十一:双手及双眼感到胀满
罗某某,女,50,幼师教师
1982年9月21日,很长时间已来,双手及双眼感到胀满,触摸冷水后胀满加剧,起初没有介意,逐日随之严重,甚至腹部也胀满,饮食减少,胀满部位,没有凹陷水肿。脉动滑,苔白。
辨症:脾阳虚运化失职故胀满。
治宜:扶正消满。
方药:厚朴20g,法夏20g,甘草10g,党参10g,生姜20g,二付。
1982年9月23日,基本愈,为巩固疗效,续服二付。
腰痛,双手及面部肿胀。
医案十二:双手面部感到胀满
赵某某,女,26,峨眉交通机械厂
1976年3月9日,自觉腰痛时间较长,以后双手肿胀,面部也感觉胀满;医治无效,脉偏长大无力,苔白。
辨症:脉阳虚气滞不运。
治宜:扶正健脾行气。
方药:厚朴20g,法夏20g,甘草10g,生姜15g,党参10g,二付。
1975年1月24日,左臂抬举,弯曲均愈,腰仍痛,改用千金三黄汤,二付。
医案十三:过量饮酒,双腿抽筋
张某某,男,65,卢山县凤和公社一大队四小队
1974年6月8日,嗜好杯中物,有酒必饮,经济不宽裕,经常买曲香酒喝,植物根烤出之白酒,因此双腿腓肠肌痉挛(双腿抽筋)夜间尤甚,已数月之久。每夜必抽筋,最近加剧,必从睡梦中起床站立地上,双手压住,慢慢压住,影响睡眠,不知何因何故。
脉偏大数,苔白。
辨症:过量饮酒,酒热耗伤营阴故足挛急。
治宜:益阴和营。
方药:白芍30g,甘草30g。
1974年6月10日,基本愈,原方二付。
嘱今后必须控制饮酒,否则复发。
医案十四:右腿肌肉胀痛,引臀部疼痛
王某某,男,54,成都制药四厂
1978年8月3日,右腿肌肉胀痛,引臀部疼痛,行动困难,病已三周时间,一直在骨科诊治无效,目前病状同前,触之右腿肌肉柔软如常人,但自觉肌肉崩得很紧而且胀痛。脉左三浮大,右弦苔白。
辨症:风寒外束,内部湿热下注。
治宜:温散外寒内清湿热。
方药:麻黄10g,生石膏30g,苍术15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5g,二付。
1978年8月8日,右腿及臀部痛基本愈,但腰部尚强,原方二付。
医案十五:双足长期恶寒,关节冷痛
谢某某,男,50,成都江洗街钟表修理店
1972年12月9日,由于工作性质关系,长期坐着工作,地气潮湿,本人又懒于运动,双足长期恶寒,关节冷痛。脉左寸尺沉紧,关玄,右寸关玄紧,苔微腻。
辨症:脾肾寒温。
治宜:温补脾肾,驱邪外出。
方药:麻黄6g,桂枝6g,杏仁10g,苍术30g,甘草6g,二付。
1972年12月15日,诸关痛好转,肩关节仍痛较重。
方药:乌头30g先熬,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蜂蜜60g兑服,二付。
医案十六:周身骨节痛,腰痛
高某某,男,40 ,住华西公行道
1972年8月26日,周身骨节痛,腰痛,汗不出。脉浮长而紧,苔白。
辨症:表实寒邪湿庳。
治宜:发散表寒兼祛湿:
方药:麻黄18g,桂枝10g,杏仁15g,甘草6g,苍术30g,二付。
医案十七:双下肢关节痛
蒋某,女,24,成都空军航空四站厂
病员因双下肢关节痛二月余,胸闷心慌,消瘦一月,加重一周,于1983年2月23日收入空军医院。
1983年8月18日来我院门诊,仍住空军医院内二16床,现症:头眩、心悸、耳呜、神倦乏力,纳差、四肢散在瘀癍,面色不华,月经量特多,有瘀块,经注射丙酸睪丸酮后过期近月未至,二便正常,脉弦细92次/分,舌淡,苔白。
辨症:血痹虚痨。
治宜:破血行瘀,养阴、清热、凉血、健脾扶正。
方药:水蛭10g,虻虫10g,桃仁10g,黄芩10g,黄连6g,淮山30g,白术12g,党参20g,生地20g,黄芪12g,知母12g。
前方本方加减共服二十二剂痊愈。其中杂病迭出,另用药不计在内。
医案十八:骨癌
周某某 女 17 学生(广西南宁市)
2000年6月7日,随母来诊,因左足滑膜肉瘤(恶性),今年二月手术,已化疗一疗程,左足背皮肤至左前脚掌至今伤口不愈合,医生拟采用截肢手术,家长不同意,故转求中药,患者自述:小学三年级时左足扭伤过,两年后左足在走路时又碰上石子,就疼痛未了,目前除患处麻木外,余无他症。脉浮无,苔白。
辨证:脾胃虚寒阳气不生
治宜:扶阳补气
方药: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灸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2000年6月16日,家长述:孩子患处已长出红色新肉,因上学,故孩子未来,既然已效,原方七付。
医案十九:项背强痛二、三年
蒋某某,女,47,猪鬃厂
1982年6月21日,无故项背强痛二、三年,背沉重而冷,双肩沉重而冷痛,最近感冒后,翻身下床困难,病情加剧,目前头痛打喷嚏流清涕,无汗,脉沉,苔白。
辨证:太阳阳明风邪久恋复加新感。
治宜:桂枝汤加葛根而解之,此证无汗不用麻黄,因脉沉津液少之故。
方药:桂枝汤加葛根25g,二付。
1982年6月23日,感冒好转,背痛下移至腰,微咳欲呕多年,原方加法夏10g,二付。
1982年6月25日,感冒愈,仍咳无痰,项背肩痛好转,原方二付。
1982年6月28日,项背沉重冷痛愈,肩微痛,翻身即可起床,原方二付。
医案二十:背冷,出汗
邱某某,女,62
1982年6月28日,初诊:半月前背冷,汗出,腰微痛,头身不痛,目前大热天背如冷水淋,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有背冷属少阴者但少阴不得有汗)治宜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原方,二付。
1982年6月30日,二诊,背冷好转,原方二付。
1982年7月2日,三诊,背冷更好转,汗也减少,原方二付。
医案二十一:肩臂痛
刘某某,女,50
1982年2月9日,初诊:右肩臂痛半月,上举反后困难,脉缓苔白。
证属:营卫不调、寒凝经络,治宜调和营卫兼和血通络。
方药:桂枝汤,加当归10g、川芎10g,二付。
1982年2月18日,二诊,痛好转,上举及后反均好转,原方二付。
医案二十二:项背强痛
萧某某,男,64 化学试剂厂
1975年1月23日,无故项背强痛一年余,脉浮长,苔白腻
辨证:大阳阳明风寒久恋兼中焦寒湿。
治宜:只解太阳阳明寒邪兼祛湿。
方药:葛根汤加苍术12g,厚朴10g,法夏10g,茯苓12g,陈皮10g,二付。
1975年1月26日,大有好转,原方二付。
医案二十三:背痛三、四年
曾某某,女,40,成都市建三公司
1974年12月7日,背痛三、四年服中药无数,按风湿治疗又风湿药酒及西药无效。最近食道梗阻月余。脉缓,苔白。
辨症:脾胃久虚,升降失调,气滞不降,阳气不运,故背痛,气阻食道即吞食梗阻。
治宜:补虚降逆润燥。
方药:法夏20g,党参15g,白蜜60g,二付。
1974年12月12日,背痛愈,梗阻消失,为巩固疗效原方二付。
病员说医治几年不愈的病,两味药就医好了,真难让人相信。
医案二十四:胛骨长期痛
曾某某,女,30,市建三公司
1974年11月22日,背部两侧肩胛骨长期痛已三年多,各方治疗无效,找不到原因。服各种风湿药也毫无效果。此人长期腹满胀气,反射背部影向肩胛作痛。脉右长大无力,苔白。
辨症:脾虚气滞及射肩胛部。
治宜:扶正健行气止痛。
方药:厚朴20g,法夏20g,甘草10g,生姜15g,党参10g,二付。
1974年11月25日,肩胛骨痛大有好转,胀气好转,原方二付。
医案二十五:腰痛数月
吴某某,男,42,染厂
1975年1月27日,腰痛数月,诸治无效,脉:浮大无力,舌淡苔白。
辨证:虚劳腰痛
治宜:补中扶阳
方药:黄芪建中汤,二付。
1975年1月29日,好多半,原方二付。
[体会]小建中汤在《伤寒论》主治未经汗下,中气素虚的心悸而烦。在《金匮》主治血痹虚劳中所指的虚劳里急,诸多病变的各种不足病症,加黄芪之后更名,黄芪建中汤,其补气之作用更甚一筹,虚劳各案中,尤其术后病人为何伤口久不愈合,说明阳气虚极,日食珍馐美味,也无补于事。古人云:天为阳,地为阴,故天地配以阴阳,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是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理,大补阳气则此阴阳平衡,顺乎自然之理,伤口愈合极速。
医案二十五:原左髋关节骨折愈后,腰痛已三月余
张代钦,男,50,团结电机厂工人
1982年3月19日,原左髋关节骨折愈后,腰痛已三月余,洗碗弯腰后马上腰痛不能支持,治疗又无效,改作针灸病情加剧,查小便多次,白血球少许,今日复查相同。小便淋漓不净,腹中肠鸣,脉弦,舌偏红,苔白。
症层:寒热与浊阴互结,邪犯膀胱经
治宜:泻痞开结。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花粉12g、牡蛎30g、车前草10g,二付。
1982年3月23日,二诊,腰痛愈,小便淋漓及肠鸣好转,左髋关节原微痛现已不痛,停药两天,有反复,查小便已正常。原方二付。
医案二十六:腰剧痛,肾炎
杨某某,女,57,住电信路老四号
1979年10月20日,卧床不起,应邀诊治。头痛身痛,恶寒无汗,腰剧痛如折。体温38.6度,本人不觉发热,自觉肾脏如烂豆渣一样,心中痞塞,头天发病卧床,整天未饮食,小便黄似浓茶,量多,而不频不急,有肾炎病史,过去肾炎发病时症状和现在一样,平素体弱。脉浮紧双关滑,苔薄白
辨症:湿热内蕴兼风寒表实。
治宜:解表散寒兼清里热。
方药: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6g、茵陈20g、赤小豆10g、连翘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
本方加桂枝、麻黄即麻黄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合方。
1979年10月22日,徐徐汗出,头痛、身痛、腰痛大减,热退,小便黄减,心中痞塞减,思食已进稀粥,可以起床,但身体不支。脉减弱,苔薄黄,原方去麻黄加白芍10g,一付。
1979年10月22日,腰微痛,余无痛处,胃脘痞塞愈,思食干饭,已下床活动,但乏力,小便黄色减半。脉已不浮,力减弱,苔黄微腻。
方药:连翘10g,赤小豆15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茵陈20g,薏仁10g,茅根10g,二芽各10g,二付。
医案二十七:腰痛而冷,肾炎
李某某,男,39,成都纺识设计院
1982年6月28日,慢性肾炎数年,目前主要腰痛而冷,小便化验多次,有时蛋白少许,有时正常,小便不频、不急、不痛,1977年肾炎治愈,次年复发,今年5月17日感冒发烧后,慢性肾炎复发主要腰痛。脉右长大无力,左关脉沉,苔薄白。
辨症:肾阳虚水气停滞故腰痛而冷。
治宜:温肾阳去水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茯苓20g,白术10g,白芍10g,生姜15g,牡蛎30g,二付。
1982年6月30日,腰痛白天好转,夜间加剧,白天小便正常,夜间二至三次,昨日肠鸣,腹泻一次,主要水多、粪少,原方二付。
1982年7月2日,腰痛好转,冷也好转,精神也随之好转。原方二付。
1982年7月21日,九诊:腰痛、腰冷痊愈,夜间临睡时汗多也治愈,面容最初黄黑病态,现已红润;以后复数次,均给予成药缓服,如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壮健肾等温补肾阳之药巩固疗效。
医案二十八:咳嗽引发腰痛,不能下床
张某某,男,50,成都运输公司五队宿舍
1980年10月6日,邀请出诊,今晨起床之际,实然咳嗽引发腰痛,不能下床,不能转侧,来得突然,没有明显的感冒,最后也不再咳。脉伏,苔白
辨症:脾肾阳虚,寒邪直中二阴。
治宜:温阳寒,引邪外出。
方药:附片30g(先熬),细辛6g,麻黄10g,黄芪10g,独活10g,黄芩10g,厚朴15g,半夏15g,甘草10g,党参10g,生姜15g,二付。
1980年10月9日,病愈多半,可以下床,但弯腰仍痛,原方二付。
[分析]该患者突然咳嗽而引发腰痛不可转侧,腰为肾之腑,可知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故腰痛不可转侧者脾阳亦虚。同时受外邪直中,传导阻滞,影响肺经,肺朝百脉,受寒而郁闭,百脉潜藏而令脉伏。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阳散寒引邪外出,用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者以宽中行气,除满培中土,降逆气,开脉闭,加黄芪升脾阳助中土,而独活祛下焦之风湿,黄岑在此以调节诸药之燥,故病愈而脉亦复常。
医案二十九:无故腰部剧痛,卧床不能翻身
钱某某,女,69,成都市16中学宿舍
1975年3月1日,儿子班主任之母,应邀出诊,三天前起床时无故腰部剧痛,卧床不能翻身。当时急送华西医大外科及妇科均作过一些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三天来服药无效,仍卧床不能翻身,不能稍动。脉沉细,苔白。
辨症:脾虚气滞兼寒湿凝聚。
治宜:补虚行气散寒。
方药:厚朴20g,法夏20g,甘草10g,生姜15g,党参10g,麻黄10g,黄芪15g,黄芩10g,独活10g,细辛6g,二付。
以上即千金三黄汤加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合方。
1975年3月3日,卧床可以翻身,痛减,原方加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二付。
1975年3月11日,上方服一剂后大有好转,可下床,现已恢复平日家务劳动。
医案三十: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寒
曾某某,男,50,电信路八号
1977年3月10日,应邀诊治,发病两日,卧床不起,初未介意,及至今日,病情加重,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呻吟不已,如同被杖,恶寒、身拥厚被仍感觉冷,无汗、不喘、不咳,脉浮而紧,苔白。
辨症:太阳伤寒症具。
治宜:麻黄汤解表逐邪发汗。
方药:麻黄2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一付。
1977年3月11日,身疼好转,仍未出汗,原方一付。
1977年3月12日,汗出诸症悉愈。
[分析]
此案麻黄汤如此大剂,服一剂后唯身疼有好转,但仍未出汗,可知其寒邪之重,此类太阳伤寒症门诊病人少见,都因病重卧床不起。
麻黄汤为治疗伤寒的主方,太阳伤寒症,乃因风寒外袭,肌表受邪,卫阳被遏,正邪相争而致。其风寒束表,外闭卫阳,内郁营阴,是本症的主要病理表现。寒邪凝滞,性主收引,其病主痛,寒邪制表,营阴郁滞,经脉拘紧不舒,故见诸痛,痛是寒邪为病的特点。其痛的部位又与经脉循行有关。本症以无汗脉紧为主要脉症特征。故又称为太阳伤寒表实症。
麻黄汤,以麻黄辛温开腠理,散风寒,解表发汗,其性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肺平喘,故麻黄为主药。麻黄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虽曰解表,实为开肺,风寒外散,表闭得解,是治疗感寒的第一要药。
医案三十一:背心发热,腰胀
李某某,男,72,木船社退休
1976年4月10日,背心发热,腰胀,背越热腰越胀,甚至热上头部。六脉浮大,沉取无力,苔薄白。
辨证:心肾阳虚,奔豚上犯。
治宜:调和营卫,振心阳,祛奔豚。
方药:桂枝15g 白芍10g 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
1976年4月14日,背热减,腰胀减,原方二付。
医案三十二:风湿,腿酸软无力
张某某,女,40,医院护士,住内台二床
1980年9月27日,诊断风湿入院一月余,低烧37.8度左右,始终不退,身有微汗,腿酸软无力,不肿不痛,口中无味,饮食欠佳,平时易腹泻。脉沉,苔白。
辨证:表虚脾阳不固,水湿内停。
治宜:调和营卫,扶阳祛邪。
方药: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大枣10g,生姜10g,三付。
1980年10月3日,汗止,低烧退,双腿酸软好转。原方三付,病愈出院。
医案三十三:类风湿,关节疼痛
胡某某,女,43,生物药品制剂厂,内科一病室39床
1980年7月9日,发病四月余,诊断类风湿,入院八天,颈部及全身大小关节疼痛,卧床不起,最初全身肿痛、恶风寒、服激素后肿消,大便结燥,小便正常。月经提前,有块。脉沉、弦滑,88次/分,苔白腻。
辨症:风寒湿、三气侵袭关节经络。
治宜:通阳行痹,养阴清热。
方药:附片30g(先熬)、桂枝12g、白芍12g、知母20g、白术10g、防风10g、甘草10g、生姜10g、麻黄6g,三付。
1980年7月12日,诸肢节痛好转,西药土霉素及阿斯匹林,服后大便干燥。原方加火麻仁15g,三付,直至八诊,1980年7月29日,原方略有加减痊愈出院。
医案三十四:急性风湿热,足痛、足软,大小关节疼痛
陈某某,女,21,川大历史系学生,内19床,住院号9615
1980年6月18日,急性风湿热,于6月2日入院,初因感冒咳嗽,现已不咳,一直眩晕,轻微吐,午后足痛、足软,大小关节疼痛,心悸,全身出现红色斑疹,现肢节疼痛,眩晕欲呕,食减入院至今,大便秘结,夜间多汗,眼雾视物不明。脉沉,56次/分,苔薄黄。
辨症:外邪入侵肌体,邪注关节化热
治宜:通阳行痹、养阴清热。
方药:附片20g (先熬)、桂枝12g 、白芍12g 、知母15g、 白术12g、防风10g、麻黄6g 、甘草10g、生姜10g、云苓10g(因心悸加之),二付。
1980年6月20日,夜间已不出汗,大便已解,不结燥,足肿好转,左下腹胀痛好转,原饭后食道痞塞消失。脉沉,60次/分,苔微腻,原方二付。
1980年6月23日,眩最欲呕好转,纳增,关节偶尔痛,出汗消失,大便正常。小便通利而多,足肿消失。原方去云苓,三付。
1980年6月25日,血沉由入院35降至5正常值。头眩、眼雾视物不明,较前大有好转,饮食大小便恢复正常。脉缓,65次/分,苔薄白,原方三付,直至1980年7月18日,八诊,诸症悉愈出院。
医案三十五:双手麻而且胀
吴某某,女,48,成都市五七艺校
1975年3月19日,双手麻而且胀月余,血沉35毫米,脉浮大无力,苔白
辨症:血庳虚痨。
治宜:调和营卫,祛风散邪。
方药:黄芪15g、桂枝15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20g,二付。
1975年3月28日,右手痊愈,左手仍麻胀,原方加当归10g,二付。
[分析]患者脉浮大无力,浮者为阳,浮者在表,大者为虚,无力为虚。可知表虚气虚,风寒之邪易于袭入,凝于血分,血液循环受阻,双手胀,营血不能滋养经络故双手胀,投以黄芪五物汤后,通阳蠲痹补虚之后,右手麻胀痊愈,为何左手麻胀仍不愈呢?左侧属肝胆,右侧脾胃,黄芪补脾胃益气,左侧属肝胆,肝藏血,肝血不足,故左侧的麻胀不愈,然后加上当归,营血受益,故左右侧均愈。
医案三十六:右下眼睑肌肉跳动不停
周某某,女,38,开关生产组
1975年12月2日,右下眼睑肌肉筋学(跳动不停)旬曰,将欲面神经瘫痪,两年前如此发病即面瘫。脉浮大,苔白。
辨症:血庳虚痨。
治宜:通阳益阴祛风散邪。
方药:黄芪15g,桂枝15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20g,钩藤12g,二付。
1975年12月8日,右眼睑跳动愈,但眼发痒。
方药:黄芪15g,桂枝15g,白芍10g,大枣10g,生姜20g,菊花10g,二付。
[分析]血本来是营卫气血俱不足,邪伤血分的疾患,由于脉大而浮,大者为虚,浮者在表,说明受邪的部位在浅表的毛细血管,也就是浅表的络脉,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通阳益阴、疏风散邪的主方,故邪去正扶很快而愈。
医案三十七:双手麻木,背部热,双下肢酸软无力
罗某某,男
1975年4月23日,双手麻木,背部热,双下肢酸软无力,六脉浮大无力,苔白。
辨症:血痹虚痨。
治宜:调和营卫,疏风散邪。
方药: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2g、大枣12g、生姜12g,二付。
1975年5月3日,背热消失,双下肢已有力,手微麻。
[分析]患者双手麻木,即前所述的血痹,故投以黄芪五物汤,仅二剂基本痊愈,不准备再诊。十天以后来诊治其他病,那么背部热又是什么原因呢?背为阳,太阳病初起,首项背强痛而恶寒,病人六脉浮大,浮为阳,大为虚,说明表阳虚,风邪易入,邪既入,形成血痹,令血行不畅,郁久生热,这就是背热形成的原因。黄芪五物汤专治血的主方,血痹既治则手麻背热均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