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远不是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宁光院士,作为研究糖尿病领域的权威,耗费了30年心血,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饮食习惯才是健康的核心,而某些食物的摄入,可能会成为糖尿病的“催化剂”。他特别提醒,这几种食物最好尽量少吃!
糖尿病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血糖高”三个字上。其实,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到过类似“糖尿病”的概念——消渴症。
《黄帝内经》里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消瘦。”意思是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会导致消瘦、口渴等症状,而这正是糖尿病的一种表现。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源在于阴阳失调、脾胃虚弱以及饮食不节。
宁光院士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他发现现代人得糖尿病的概率逐年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饮食过于精细。
比如,精制米面、含糖饮料、高脂肪食品,这些看似“无害”的食物,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身体代谢。中医讲究“食疗为本”,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那么,到底哪几种食物需要警惕呢?
首先含糖饮料是糖尿病的“头号杀手”。现代人喜欢奶茶、碳酸饮料,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的“隐形糖”。中医认为,甜味入脾,但过量甜食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湿气内生,最终损伤五脏。
宁光院士的数据显示,每天饮用两瓶含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20%。即使是标榜“无糖”的饮料,其中的代糖成分也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
其次油炸食品是中医眼中的“湿热之物”,炸鸡、薯条这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导致体内湿热堆积,形成“痰瘀互结”的体质。
这种体质的人,不仅容易血糖失控,还容易发生并发症,比如高血脂、高血压。宁光院士的团队研究发现,长期摄入油炸食品的人,胰岛功能会逐渐衰退,血糖波动更大。
还有一种被忽视的食物是精制米面。中医强调“粗细得宜”,但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白米饭、白面条,这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进入体内后迅速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急剧上升。
长期以往,胰岛素分泌的负担加重,最终引发糖尿病。宁光院士建议,适当增加糙米、全麦食品的比例,更符合中医“以粗养精”的养生理念。
除了饮食,中医还特别强调了脾胃功能的重要性。脾胃是后天之本,主管气血的生化。如果脾胃虚弱,体内的营养不能被有效吸收,糖分代谢也会出现问题。
宁光院士提到,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脾虚湿盛”的表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诊断依据。通过健脾祛湿,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控制。
在预防方面,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比如,饮食上要少油少盐,定时定量;起居方面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运动方面,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锻炼,促进气血循环。
宁光院士特别提到,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非常适合现代人。通过调节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真实的故事。清代名医叶天士曾经治疗过一名富商,此人长期暴饮暴食,最终患上了消渴症。
叶天士没有用复杂的药方,而是建议他吃“苦瓜汤”。苦瓜性寒味苦,清热解毒,能滋阴降火,缓解富商的症状。几年后,富商身体恢复如常。这一案例至今被中医界津津乐道,说明了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回到今天,宁光院士的研究再次提醒我们,饮食不当是糖尿病的“隐形杀手”。他给出了几点实用建议:第一,尽量少吃含糖饮料和高糖零食;第二,少吃油炸食品,选择清淡饮食;第三,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多吃粗粮和蔬菜。**这些建议看似简单,却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保护健康的作用。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忽视。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防治指南
宁光院士相关访谈及研究论文
清代叶天士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