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自然界很常见,其性升腾,向上,主提供热量和温暖,中医引申为人体生理的表现形式之一。因火致病统称为“火病”,治火病叫“降火”,等等。
365站群民间对“火病”的认识,流行最广的就是“上火”,是中医热证的范畴,南方有的地方叫“热气”、“火热邪气”。上火意味着人体出现内热证候,有红、热、肿、痛等表现,在湿热天气、干燥环境、饮食失衡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眼下正值深秋初冬交节,容易出现秋燥,上火就比较常见了。
现代医学分析“上火”,认为是身体有炎症,或是新陈代谢亢进,中医对“上火”的辨证和分析则细致得多,基本认识有5个:
1、上火从特征上看,最突出的是鼓动气血,打破气血平稳通行的状态,流窜大大加快,引起热像,脸是红的,鼻头是红的,舌头是红的,眼底是红的,舌苔是黄的,尿是黄的,出现各种溃疡、疹子、痘痘等。
2、上火从病机上看,有虚火和实火,阳气太盛的火叫实火,多由机能亢进、精神过度兴奋、食用辛辣油腻等引起;阴虚使内热过旺产有的火,叫虚火,多由内伤劳损、久病不愈、阳气不足等引起。
3、上火从病象上看,有三焦之火,上焦火会引起头晕、咽痛、鼻衄,中焦火会引起口渴、口苦、胃痛,下焦火会引起便秘、尿黄、淋证。
4、上火从病位上看,有各脏腑之火,这是流传最多的理解,如口舌有疮有心火,目赤胁痛有肝火,牙痛汗多有胃火,口苦眩晕有胆火,鼻扇气喘有肺火,口臭面斑有肠火,耳鸣盗汗有肾火,等等。
5、上火从病意上看,有七情化火,就是七种常见的情绪:喜怒惊恐悲忧思,排解不及时内化为火,以虚火多见,对元阳、肾阴、肝阴、心阴等影响很大。
这5种上火的基本认识,构成中医辨证“体内有火”的底气,出现按“虚实论治”、按“脏腑论治”、按“三焦论治”等不同的治法。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随着中医辨证“上火”临床实践的扩展,对火的认识逐步加深,总的思路是以虚实为纲,阴阳为引,气血为径,脏腑为线,对“火”的辨证和认识更为精准。
人体的火,并不都是坏的,只有在打破阴阳平衡、鼓动气血充分之后的火才有害。从这个思路出发,认识和调理“上火”,就能减少误诊、误治的风险。
实际上,人体有“7把火”,1把是有益的,6把是有害的。
有用的火叫“少火”(“少”音同“哨”),这是一把好火,是体内代谢正常、阴阳平衡的体现,少火在青少年时期旺盛,随着年龄增大逐渐衰微,老话说: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把火就是少火。
有害的火叫“壮火”,属于病理之火,耗阳气损精气,让人生病。这个类型的火,有6把。
1、气有余便是火,气的推动调控失常,身体代谢异常,亢奋冒进而出现的有害之火,是阳气太盛的表现,属于实火,临床上多见于甲亢、消渴、心律失常、淋证等病症。
治疗以清热为主,药材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等,中药制剂有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大柴胡汤等。
2、阴郁而成火,由于阳气聚集在一起,无法行散,入里郁而化热,这种火也属于实火,但用清热之法很可能伤阴伤正,要用辛散的药物为主。
治疗可用的药材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中药制剂有黄连上清丸、三黄片、知柏地黄丸等。
3、阳陷而生火,阳气陷于阴分,入里化热,闭而不发,伤阴而成阴火,诱因可能是外界的邪气进入,也可能是生活饮食习惯不好引起,治疗要考虑肺、脾胃、阴虚火盛等情形。
治疗的方剂包括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逍遥散、四逆散等。
4、气郁气滞为火,气郁阻止阳气升发,气不能推动阳气,内热而生火,要考虑理气的方式,通过疏通气机升阳化火。
治疗的方剂有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柴胡疏肝散等。
5、阴虚而火动,阴阳平衡打破出现阴虚之后,阳气相对亢盛,阳偏盛偏亢为火,要考虑滋阴清热的方式。
治疗的方剂有大补阴丸、百合固金片、养阴清肺丸、杞菊地黄丸等。
6、肝郁而化火,气虚引起血气和阳气郁结,影响肝阳兴动,内郁生热化火,多见于肝火实证。
治疗的药材有柴胡、薄荷、菊花、芍药、鸡骨草等,方剂有左归丸、舒肝顺气丸等。
这6把病理之火,关键在于准确辨证,补泻结合,及时调理,也可结合日常饮食习惯调整,多管齐下改善。不过,用药辨证均需遵医嘱,不可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