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瞭望哨

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你的位置:健康瞭望哨 > 疾病预警哨 >

健康守护 《小儿推拿广意》卷中

一、胎毒

初生小儿病症,许多名状不同。马牙鹅口与脐风,重舌木舌肿痛,啼哭夜间不已,丹疡心火上攻,未曾满月病多凶,好似风前烛弄。

夫胎毒者,乃自胎中受母热血。故热盛生痰,痰[1]盛生风,风盛则口禁[2]唇撮,胸腹胀满,咽喉不利,乳食不进。初起则啼哭不已,病甚则啼哭无声。盖小儿血气薄弱,不能制伏其毒,以致心火上炎,牙龈遍生白色,名曰马牙。或上腭有白点,状如粟米,名曰鹅口。或断脐之后,风湿所伤,浸[3]于心脾,以致不乳口撮,肚胀青筋,名曰脐风。至于胎毒上攻,舌下像有一舌,名曰重舌。舌肿如木,名曰木舌。又或胎热脏寒,腹痛夜啼,客忤惊窜。或孕母过食辛热,积热于胎,遗热于儿,血与热相搏,而风邪乘之,遍身赤肿,名曰丹毒。其热如火,痛痒难当。或发于头面[4],或发于四肢[5]胸背,俱宜急治。否则毒气入腹,即难救矣。儿病初起,父母失于提防,或医者㥍[6]投热剂,往往莫救,殊为可悯。业斯术者可不慎欤。

二、脐风

风邪早受入脐中,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腹疼脐湿烂,噤声口撮是为风。

凡婴孩始生一七之内,腹肚胀硬,脐畔四围浮肿,口撮眉攒,牙关不开,名脐风证。乃因剪脐带短,或结缚不紧,致水湿侵脐,客风乘虚而入,传之于心,蕴蓄其邪,复传脾络,致舌强唇青,手足微搐,口噤不乳,啼声似哑,喉中痰涎潮响。是其候也。

治法 推三关 肺经各一百二十 运八卦 脾土各一百 分阴阳

如撮,只用灯火,口角两边各一燋,左右虎口各一燋,两小指四节各一燋,脑门四燋。如肚上青筋胀硬,脐周围七燋,每筋上一燋,青筋开了处一燋,涌泉穴一燋。脐肿翻出,神脱气冷者不治。

三、重舌鹅口

孩儿胎受诸邪热,热壅三焦作重舌。或成鹅口证堪忧,推掐还须针刺裂。

凡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络脉系舌旁,肝之络脉系舌本,心之络脉系舌根。此三经或为湿热风寒所中,则舌卷缩,或舒长,或肿满。木舌者,舌肿硬而妨乳食,此为风热盛也。盖舌者心之苗,心热则生疮破裂,肝壅则血出如涌,脾闭则白胎如云。热则肿满,风则强木。口合不开,四肢壮热,气喘语涩。即其候也[7]。

治法 推三关 心经 脾经各一百 六腑 八卦 运水入土五十 分阴阳二十四 天河水

365建站

凡鹅口者,始生婴孩,自一月内外,至半岁以上,忽口内白屑满舌,则上[8]腭戴碍,状如鹅口,开而不合,语声不出,乳食多艰。或生于牙龈上下,名曰马牙。皆由热毒上攻,名虽异治则一也。

治法 推三关 退六腑各一百 分阴阳 捞[9]明月 打马过天河

再用扁银簪脚,将牙龈刮破出血,以软绢拭净,古墨涂之。

四、夜啼

夜啼四症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容夹青脐下痛,睡中顿哭是神干。

凡夜啼有四:有惊热,有心热,有寒疝,有误触神祇[10],而成夜啼。惊热者,为衣衾太厚,过于温暖,邪热攻心,心与小肠为表里,夜啼而遗溺者是也。心热者,见灯愈啼是也。寒疝者,遇寒即啼是也。误触神祇者,面色紫黑,气郁如怒,若有恐惧,睡中惊跳是也。

治法 推三关五十 六腑一百二十 清心经一百 捞明月分[11]阴阳 掐胆经

如寒疝痛啼,宜运动四横纹,揉脐并一窝风。

五、惊风门

胎惊潮热与月家,脐风撮口对风拿。泄泻呕逆肚膨胀,盘肠乳食感风邪。马啼鲫鱼风寒吓,担手原来是水邪。寒热不均宿沙症,急慢内吊心脾邪。天吊弯弓[12]肝腑病,蛇丝鹰爪及乌沙。乌鸦夜啼有他症,锁心撒手火为邪。惊风症候须当识,妙手轻轻推散他。

夫小儿有热,热盛生惊,惊盛发搐,又盛则牙关紧急而八候生焉。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也。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如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身仰后向。引者,臂若开弓[13]。窜者,目直似怒。视者,露睛不活。是谓八候也。其四症,即惊、风、痰、热是也。

1.胎惊 

小儿初生下地,或软或硬,目不开光,全不啼哭,人事不知。乃胎中受惊,名曰胎惊。

治法 三关八十[14] 分阴阳一百 六腑一百 脾土一百运五经二十四 飞经走气 天门入虎口二十 揉斗肘

2.月家惊 

小儿落地,眼红口撮头偏,左右手掐拳,哭声不出。是胎中热毒,或月内受风,痰涌心口,名曰月家惊。

治法 三关二十四 运八卦 四横纹五十 双龙摆尾揉脐及龟尾五十 中指节 内劳宫 板门掐之

青筋缝上灯火七燋,气急脐上七燋。

3.潮热惊 

小儿身热气吼,口渴眼红,四肢掣跳。伤食感寒而成,名曰潮热惊。

治法 三关一百 肺经一百 分阴阳一百 推扇门二十

如出汗加六腑一百 清心经一百二十 水里捞明月。

4.脐风惊 

治法见胎毒门脐风症。

5.呕逆惊 

肚响食呕,四肢冷[15],人事昏。是胃经伤食受寒,名曰呕逆惊。

治法 三关一百 肺经一百 脾土一百 分阴阳 运八卦 四横纹各五十 飞经走气 凤凰单展翅

6.泄泻惊 

面青唇白,肚响作泻。眼翻作渴,人事昏迷。四[16]六腑有寒,乳食所伤,名曰泄泻惊。

治法 推三关一百 分阴阳一百 大肠一百二十 脾土二百 二扇门一十 黄蜂入洞 揉脐及龟尾 脐围七燋

7.膨胀惊 

寒热不均,气喘眼白,饮食不进,青筋裹肚,肚腹胀泻,名曰膨胀惊。皆因食后感寒,脾不能运。

治法 三关二百 肺经五十 脾土二百 运八卦,分阴阳五十 揉脐一百 精宁穴[17] 按弦搓摩 凤凰单展翅 用灯火肚上青筋四燋。

8.盘肠惊 

气吼肚膨,饮食不进,人瘦体弱,肚起青筋,眼黄手软,大小便不通,肚腹疼痛,名曰盘肠惊。此乃六腑有寒也。

治法 三关一百 脾土一百 大肠二百 运土入水一百二十 肺经一百 补肾水一百 揉脐及龟尾

脐周围灯火七燋[18];再用艾茸[19]灸热一团扎脐上。

9.马蹄惊 

四肢乱舞头向上,名曰马蹄惊。此因受风热被吓之症也。

治法 三关二百 肺经一百 运八卦,脾土一百 天河水 大肠十五 飞经走气 以灯火[插图]四肢肩膊[20]、喉下、脐下各一燋

10.鲫鱼惊 

口吐白沫,四肢摆动,嘴歪,常搭眼翻白,名曰鲫鱼惊。此肺经有风,脾经有寒[21]。

治法 三关三百 脾土二百 肺经一百 八卦 清天河运水入土五十 五经一十[22] 补肾水二十 掐五指节三次[23] 按弦搓摩 口角上下灯火四燋[24]

11.摆手惊 

两眼向上,四肢反后,或两手垂下,眼黄口黑,人事昏沉。此因水吓。掐之觉痛者治之,不痛不治。

治法 三关 肺经各二百 横纹 天门 虎口 揉斗肘运水入土 飞经走气

12.宿沙惊 

日轻夜重,到晚昏迷,口眼歪斜,四肢掣跳,口鼻气冷,名曰宿沙惊。乃脾肾有寒之症也。

治法 三关 六腑各一百 四横纹 运八卦 分阴阳掐五指节 掐肾水 打马过天河

13.急惊 

口眼歪斜,四肢搐掣,痰壅心迷,人事不省,其状如死,名曰急惊。乃肝经积热,风火之症也。

治法 三关 六腑 肾水 天河 脾土二百 肺经运五经 掐五指节 猿猴摘果 咬昆仑穴 推三阴穴(急惊从上往下)

14.慢惊 

面青唇白,四肢厥冷,人事昏迷,手足搐掣,眼慢痰壅,名曰慢惊。由大病之余,吐泻之后,脾土虚败,肝木无风而自动也。

治法 先掐老龙穴,有声可治,无声不可治 次用艾灸昆仑穴 推三关 肺经 肾水 八卦 脾土 掐五指节运五经 运八卦 赤凤摇头 二龙戏珠 天门入虎口 用灯火手足心四燋、心上下三燋 三阴穴(慢惊从下往上)

15.内吊惊 

两眼迷闭,哭声不止,面青眼黄,手眼望内掣者,名曰内吊惊。乃肺经受寒症也。

治法 三关 肺经 脾土 肾水各一百 双凤展翅

按穴[25]推摩。再以竹沥灌之。又以细茶、飞盐、皂角各末[26]五分,水一钟,黄蜡二分,锅内溶化,入前末为饼,贴心窝即效。

16.天吊惊 

眼向上,哭声号,四肢掣,口眼歪斜,鼻流清水,或衄血。此乃肺惊受风,或食后感寒而成。名曰天吊惊。

治法 三关 脾土 阴阳各一百 天河 六腑 肺经八卦 揉五指 重揉大小天心

又云:总筋、青筋、耳珠掐之。又将灯火脐上下提之。

17.弯弓惊 

头仰后,四肢[27]向后,眼翻或闭,腹胀哭声不止。此乃肺经受风积痰致也,名曰弯弓惊。

治法 三关 肺经 脾经 八卦 天河 重揉手脚弯内关中界 掐脐上下 青筋缝上、喉下各三燋 又须重揉委中

书曰:手足后伸头后仰,灸脐上下即安康。

18.蛇丝惊 

口中拉舌,四肢冷而掣,哭声不出,乃心经有热。睡中食乳,口角入风。名曰蛇丝惊。

治法 三关 六腑 阴阳 八卦 天河

略推三关,多推肾水。如舌拉不止,灯火胸前六燋。

19.鹰爪惊 

两手爬人,捻拳咬牙,手望下,口望上,身寒战,名曰[28]鹰爪惊。此因被吓伤乳,心有风热也。

治法 三关 脾土 阴阳 八卦

又在大指左右手足三弯掐之,再用灯火爆手心、太阳、眉心、脚心各一燋。

20.乌沙惊 

四肢掣跳,口唇青黑,肚胀青筋,名曰乌沙惊。此乃脏腑受寒也[29]症也。

治法 三关 肺经 八卦(宜多推运) 六腑 脾土少推内劳宫 二扇门

再用灯火四心提之,肚上青筋缝上七燋。

21.乌鸦惊:

手足掣跳,口眼俱闭,大叫一声,形如死状,名曰乌鸦惊。乃心有热有痰,症类急惊是也。

治法 三关 肺经 六腑 天河水 捞明月 飞经走气 脾土

若吐,四心用灯火各一燋。

22.夜啼惊 

治法见胎毒门。

23.锁心惊 

口吐沫,鼻流血,四肢软,好吃冷物,眼[30]白不哭,名曰锁心惊。心肝经有热,火盛痰壅之症也。

治法 三关 六腑 天河水 捞明月 分阴阳 运八卦 肾水 赤凤摇头

24.撒手惊 

眼翻咬牙,手足一掣一死,名曰撒手惊。乃心经被风吓,先寒后热,有痰之症也。

治法 三关 六腑 肺经各二百 天河 脾土 八卦赤凤摇头

将两手相合,共掐横纹。若不醒,大指头上掐之。上下气闭,人中掐之。鼻气无出入,吼气,寒热作满[31],随症治之。先承山推眉心,再用灯火手上手背各二燋。若咬[32]牙,将两手捻[33]耳珠,屈中指揉颊车[34]穴,又运土入水。

惊风二十四症,惟以急慢二症为先。

急惊属阳,皆由心经受热积惊,肝经生风发搐。风火交争,血乱气并,痰涎壅盛,百脉凝滞,关窍不通。内则不能升降,外则无所发泄,以致啮齿咬乳,颊赤唇红,鼻额有汗,气促痰喘,忽尔闷绝,目直上视,牙关紧急,口噤不开[35],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

慢惊属阴,皆由大病之余,吐泻之后。目慢神昏,手足偏动,口角流涎,身体微温,眼目上视,两手握拳而搐。如口鼻气冷,囟门下陷[36],此虚极也。脉沉无力,睡则扬睛,此真阳衰耗而阴邪独盛,此虚寒之极也。急惊属实热,宜于清凉。慢惊属虚寒,宜于温补。对症施治,斯为的当。

图片

六、诸热门

诸热元初各有因,对时发者是潮名。乍来乍止为虚症,昨[37]作无寒属骨蒸。

1.胎热

夫胎热者,儿生三朝旬月之间,目闭而赤,眼胞浮肿,常作呻吟。或啼叫不已,时复惊烦,遍体壮热,小便黄色。此因在胎之时,母受时气热毒,或误服温剂,过食五辛,致令热蕴于内,熏蒸胎气。生下因有此症,名曰胎热。若经久不治,则成鹅口、重舌、木舌、赤紫丹瘤等症。又不可[38]以大寒之剂攻之。热退则寒起,传作他症,切宜慎之。

治法 推三关 退六腑 三焦 分阴阳 天河 揉外劳 运八卦(自坤至坎宜多二次) 掐肾水 五总 十黄穴[39] 运斗肘 水里捞明月 虎口、曲池各用灯火一燋[40]

2.潮热

潮热者,时热时退,来日依时而发,如潮水之应不差,故曰潮热。大抵气血壅盛,五脏惊热,熏发于外,或夹伏热,或翚宿寒。伏热者,大便黄而气臭。宿寒者,大便白而酸臭是也。

治法 推三关 补心经 运八卦 分阴阳 泻五躯[41]掐十王 掐中指 六腑 捞明月 斗肘

3.惊热

惊热者,或遇异物而触目忤心,或金石之声而骇闻悚惧。是以心既受惊,而气则不顺,身发微热而梦寐虚惊,面光而汗,脉数烦躁。治当与急惊同法也。

治法 推三关 肺经 分阴阳 推扇门 清心经 天河 五经 掐总经 运斗肘 捞明月 飞经走气

4.风热

风热者,身热面青,口中亦热,烦叫不时。宜疏[42]风解热。若热甚而大便秘者,下之可也。

治法 推三关 泻大肠 掐心经 泻肾水 运八卦掐总经 清天河 二龙戏珠 运斗肘

5.烦热

烦热者,血气两盛,脏腑实热,表里俱热,烦躁不安,皮肤壮热是也。如手足心热甚者,五心烦也。

治法 推三关 掐中平[43] 泻五经 掐十王 运八卦揉外劳 分阴阳 退六腑 捞明月 打马过天河 运斗肘

6.脾热

脾热者,舌络微缩,时时弄舌。因脾脏积热。不可妄用凉剂。

治法 推三关 脾土 泻心火 肾水 运八卦 分阴阳 掐总经 推上三关二十四 退下六腑八十 捞明月 运斗[44]肘

7.虚热

虚热者,因病后血气未定,四体瘦弱,时多发热。一日三五次者,此客热乘虚而作。宜调气补虚,其热自退。

治法 推三关 补五经 捻五指 运八卦 捞明月掐总经 推上[45]三关二十四 退下六腑八十[46] 分阴阳 飞经走气 运斗肘

8.实热

实热者,头昏颊赤,口内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肚腹结胀。此实热之症也。宜下之,泄去脏腑之热,即安。

治法 推三关 泻五经 推大肠 清肾水 运八卦推膀胱 分阴阳 捞明月 退六腑 打马过天河 飞经走气 运斗肘

9.积热

积热者,眼胞浮肿,面黄足冷,发热从头至肚愈甚。或恶闻饮食之气,呕吐恶心,肚腹疼痛。

治法 三关 五经 脾土 大肠 心经 三焦 肾水运八卦 掐总筋 分阴阳 捞明月 退六腑 飞经走气揉斗肘

10.疳热

疳热者,皆因过餐饮食,积滞于中,郁过成热。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别脏,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矣。

治法 推三关 补脾土 推大小肠 三焦 运八卦掐总筋 分阴阳 捞明月 推上三关二十四 退下六腑八十飞经走气 运斗肘

11.血热

血热者,每日辰巳时发,遇夜则凉。世人不知,多谓虚劳,或谓疳热。殊不知此乃血热症也。

治法 推三关 推上三关 退下六腑 分阴阳 运八卦 五经 掐十王[47] 掐总筋 肾水 捞明月 揉斗肘按弦搓摩 飞经走气

12.骨蒸热

骨蒸热者,乃骨热而蒸,有热无寒,醒后渴[48]汗方止。非皮肤之外烧也,皆因小儿食肉太早,或素喜炙煿面食之类,或好食桃李杨梅瓜果之类。或至冬月衣绵太厚,致耗津液而成。或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痞癖,有时作痛。

治法 三关 六腑 运五经 分阴阳 清天河 捞明月 肾水 掐总筋 大横纹 打马过天河

13.壮热

壮热者,一向不止,皆因血气壅实。五脏生热,蒸熨于内,故身体壮热,眠卧不安,精神恍惚。薰发于外,则表里俱热,甚则发惊也。

治法 三关 六腑 肺经 分阴阳 推扇门 清心经天河 五经 总经 运斗肘 捞明月 飞经走气

14.温壮热

温壮热,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但温温不甚盛,是温壮也。出[49]胃气不和,气滞壅塞,故蕴积体热,名曰温壮热。大便黄臭,此腹内伏热。粪白酸臭,则宿食停滞。宜微利之。

治法 三关 六腑 五经 大肠 肾水 运八卦 膀胱 分阴阳 捞明月 打马过天河

15.变蒸热

变蒸热者,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成就也。所以变者,变生五脏。蒸者,蒸养六腑。小儿初生三十二日,为之一变。六十四日,为之一[50]蒸。十变五蒸,计三百二十日。变蒸俱毕,儿乃成人也。婴儿之有变蒸,譬如蚕之有眠,龙之脱骨,虎之转爪,皆同类变生而长也。先看儿身热如蒸,上气虚惊,耳冷[51]微汗,上唇有白泡如珠,或微肿如卧蚕者,是其症也。重者身热所乱,腹痛啼叫,不能吃乳。即少与乳食,切不可妄投药饵及推拿、火灸。若误治之,必致杀人。故不立治法,特书以告之。

七、伤寒门

伤寒之病有多般,一概推详便觉难。面目俱红时喷嚏,气粗身热是伤寒。

1.伤寒一日。遍身发热,头疼脑痛,人事昏沉,胡言乱语。

治法 推三关 六腑 天河 捞明月 分阴阳 运八卦 五指尖 斗肘

无汗掐心经、内劳宫、肩井(有汗不用)。

2.伤寒二日。结胸腹胀,咀[52]食沉迷,内热外寒,遍体骨节疼痛。

治法 推三关 六腑 心经 分阴阳 运八卦 开胸

胸痛加肺经;饮食不进加脾土、曲池、阳池。

3.伤寒三日。遍身骨节疼痛,大小便不通,肚腹作胀。

治法 推三关 肺经 和阴阳 运八卦 开胸 揉斗肘 天河入虎口 四横纹 捞明月 赤凤摇头 揉太阳揉五指节 攒竹 曲池 肩井

4.伤寒四日。脚疼腰痛,眼红口渴,饮[53]水不进,人事颠乱。

治法 推三关 六腑 曲池 虎口 二人上马 掐五指节 捞明月 飞经走气 打马过天河

5.伤寒五日。传遍经络,或大便不通,小便自利,或噎气霍乱。

治法 推三关 天河 脾土 八卦 肾水 劳宫 肺经 打马过天河

6.伤寒六日。血气虚弱,饮食不进,腰痛气喘,心疼头痛。

治法 推三关 肺经 横纹 八卦 天河水 捞明月赤凤摇头 按弦搓摩 飞经走气 曲池 肩井 合谷阴阳

7.伤寒七日。传变六经,发散四肢[54],各传经络。或痢,或疟,加减推之。

治法 推三关 六腑 天河 肺经 横纹 肾水 八卦 和阴阳 天门虎口 揉斗肘 曲池 肩井 太阳 推脾土

若瘅疟,揉五指中节与节根。凡推疟疾,必以常用不易者推之,而后用此法即效。

[xz注:瘅疟,主要特征是但热不寒——只有发烧而无寒战,与温疟有相似之处(疟疾是蚊虫叮咬后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特征是发高烧、周期性寒战、出汗,可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但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

病因病机:瘅疟主要是由于体内阳热炽盛,阴气相对不足所导致。通常因患者平素心肺阳盛,感受风寒而引发。在《黄帝内经》中,瘅疟被描述为“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即体内阳气极度亢盛,而阴气不足以制衡,导致全身发热,但无寒战。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 发热、烦闷、手足热、欲呕、面赤口渴等。其他症状: 可能会伴随少气、消烁肌肉等症状。脉象: 弦细数,显示出体内阳热的状态。

治疗原则:由于瘅疟的本质是热盛,因此治疗多以清热为主。常用方剂包括白虎汤和清暑益气汤。若发病与暑热有关,可能使用人参白虎汤。此外,因瘅疟常涉及肺热,有时也会使用清肺热的中药。

相关论述:在中医经典《素问·疟论》中,瘅疟被详细描述,强调其与温疟的区别在于瘅疟的热更为严重,且无寒战过程。后世医书也经常提到瘅疟,并进一步将其与温疟、牝疟等其他类型的疟疾进行区分。]

八、呕吐门

面青唇白胃曾惊,吐哯黄痰冷热并。乳食不通干呕逆,调和脾胃立惺惺。

[哯xiàn,唾弃,呕吐]

有物有声名曰呕,干呕则无物。有物无声名曰吐。呕者有痰,吐则无声,呕吐出物也。胃气不和,足阳明经,胃脉络而兼之,气下行则顺。今逆上行作呕吐,有胃寒、胃热之不同,伤食、胃虚之各异。病既不一,治亦不同。诸吐不思食要节乳。凡吐不问冷热,久吐不止,胃虚生风,恐成慢惊之候,最宜预防。如已成慢脾风症,常呕腥臭者,胃气将绝之兆也。

[xz注:慢脾风,主要表现为虚寒危象,多见于小儿,是小儿慢惊风中的一种危重证候。多由吐泻日久、脾阳受伤、肝风内动所致。见闭目摇头、面青唇淡、额汗、昏睡、肢冷、音哑,或手足微搐而不收、频呕清水等症。治以温阳健脾柔肝息风为主。

症状与诊断:症状: 慢脾风常见于小儿,其表现为面青、额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气弱神微、昏睡不语、呕吐清水等。诊断: 慢脾风多由久病引起,特别是经过慢惊风之后,吐泻损伤脾阳,导致脾肾阳衰。

病因分析:内因: 慢脾风主要是由于小儿脾胃虚弱,加之可能受到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的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外因: 外感风邪或痰热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慢脾风。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 慢脾风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回阳救逆。常用的药物有附子、肉桂、磁石、龙齿等。

调理脾胃: 在温补脾肾的同时,还需调理脾胃,恢复其正常功能。可用方剂如参附汤、回阳救急汤等。

预防与护理:预防。重视小儿日常的饮食调理,避免因饮食不节或调护不当导致脾胃虚弱。护理。对于已有慢脾风症状的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并及时就医。]

1.热吐者,夏天小儿游戏日中,伏热在胃;或乳母感冒暑气,承热乳儿;或过食辛热之物,多成热吐。其候面赤唇红,五心烦热,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黄是也。

治法 推三关 脾胃 肺经 十王穴 掐右端正 运水入土 八卦 分阴阳 赤凤摇头 揉总经 六腑 揉斗肘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2.冷吐者,冬月感冒风寒,或乳母受[55]寒,承寒乳儿,冷气入腹[56],或[57]食生冷,或伤宿乳,胃虚不纳,乳片不化,喜热恶寒,四肢逆冷,脉息沉微,吐次多而出少者是也。

治法 推三关 补脾胃 肺经 掐右端正 八卦 分阴阳 黄蜂入洞 赤凤摇头 三关八十 六腑二十四 斗肘

3.伤食吐者,夹食而出。吐必酸臭,恶食,胃痛,身发潮热是也。

治法 推三关 五指尖 掐右端正 推脾土 八卦分阴阳 捞明月 打马过天河 六腑 斗肘

4.虚吐者,胃气虚弱,不能停留乳食而作吐也。

治法 推三关 补五经 多补脾胃 掐右端正 运土入水 八卦 分阴阳 赤凤摇头 三关二十四 六腑 补大肠 斗肘

九、泄泻门[58]

肝冷传脾臭绿青,焦黄脾土热之形。肺伤寒色脓黏白,赤热因心肾热成。

胃为水谷之海,其精英流布以养五脏,糟粕传送以归大肠。内由生冷乳食所伤,外因风寒暑湿所感,饥饱失时,脾不能消,冷热相干,遂成泻利。若脾胃合气以消水谷,水谷既分,安有泻也。盖脾虚则吐,胃虚则泻,脾胃俱虚,吐泻并作。久泻不止,元气不充[59],必传慢惊,宜大补之。

治法 推三关 心经 清肾水 补脾胃 掐左端正侧推大肠 外劳宫 阴阳 八卦 揉脐及龟尾 掐肚角两傍 补涌泉 掐承山

寒症加黄蜂入洞、三关、六腑、斗肘。

热症加捞明月、打马过天河、三关、六腑、斗肘。

霍乱者,挥霍撩乱也。外有所感,内有所伤。阴阳乖隔,上吐下痢,肠扰闷痛是也。

治法 三关 肺经 八卦 补脾土 大肠 四横纹阴阳 二人上马 清双龙摆尾

又将独蒜一个,捣碎,将烧纸隔七层敷脐。若起泡,用鸡蛋清涂之,即愈[60]。

十、腹痛门

大凡腹痛初非一,不特癥瘕与痃癖。分条析类症多端,看取论中最详悉。

盖小儿腹痛,有寒,有热,有食积、癥瘕、偏坠、寒疝,及疣虫[61]动痛。诸痛不同,其名亦异。故不可一概而论之。

1、热腹痛者,乃时痛时止是也。暑月最多。

治法 三关 六腑 推脾土 分阴重阳轻 黄蜂入洞四横纹

2、寒腹痛者,常痛而无增减也。

治法 三关 运五经 二扇门 一窝风 按弦走搓摩八卦 揉脐及龟尾

3、气滞食积而痛者,卒痛便秘,心胸高起,手不可按是也。

治法 推三关 分阴阳 推脾土 揉脐及龟尾 掐威灵

若腹内膨胀推大肠[62]。

4、冷气心痛者,手足厥逆,偏身冷汗,甚则手足甲青黑,脉沉细微是也。

治法 推三关 八卦 分阴重阳轻 补肾 二扇门黄蜂入洞 鸠尾前后重揉

要葱姜推之,发汗。

十一、痢疾门

小儿下痢细寻推,不独成[63]疳积所为。冷热数般虽各异,宽肠调胃在明医。

1、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冷,或曰无积不成痢。若以冷热之法互治,必难取效。不究其原,何由[64]可疗。且四时八风之中人,五运六气之相胜,夏秋人多痢疾。《内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65]泄。其可拘于无积不成痢之说。岂一岁之中,独于夏秋[66],人皆有积乎。盖风邪入胃,木能胜土,不为暴下,则成痢疾。赤白交杂,此为阴阳不分,法当分正阴阳为主。

2、夹热而痢者,则痢下红色。此风能动血也。

治法 推三关 六腑 清心经 和阴阳 推大肠 脾土 八卦 肾水 揉脐及龟尾

3、夹冷而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症。盖血得寒则凝,故也。

治法 推三关 八卦 脾土 大肠 和阴阳 天门虎口 揉脐及龟尾

十二、疟疾门

夏伤于暑秋成疟,间日连朝不少差。解表去邪须次弟[67],再宜养胃固脾家。

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谓腠理开而汗出遇风,或得于澡浴,水气舍于皮肤。因卫气不守,邪气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节烦疼,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疼而渴,乃阴阳二气交争,虚实更作而然。阴气独胜则阳虚,故先寒战栗。阳气独胜则阴虚,故先热。阴盛阳虚,则内外皆寒。阳盛阴虚,则内外俱热。阴阳各衰,卫气与病气相离则病愈。阴阳相搏,卫气与病气再集则病复。各随其卫气之所在,与所中邪气相合而然也。

1、疟疾兼呕吐肚疼者

治法 推三关 脾土 分阴阳 揉脐 运卦[68]

2、痰疟一日一发者

治法 推三关 肺经 分阴阳 八卦 按弦搓摩

3、久疟不退而脾气虚弱者

治宜补脾土二百,分阴阳一百,运八卦二百。

4、邪疟至晚发者

治宜推三关五十,脾土一百,分阴阳三百,八卦,六腑二百,天门入虎口。

5、瘅疟但热无寒者

治宜推三关,脾土,分阴阳,八卦,肺经,六腑,间使、内关各一截,天门入虎口,斗肘。

十三、疳疾门

五疳五脏五般看,治法详推事不难。若见面黄肌肉瘦,齿焦发竖即为疳。

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则余脏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传变,而成无辜之疾,多致不救。可不慎哉。

治宜推三关,六腑,脾土,运八卦,大肠,五经,心经,清天河水,板门,运水入土。

十四、积症门

头[69]疼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下须[70]迟缓表宜先。

夫[71]儿所患积症,皆因乳哺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滞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肚腹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饮食不思,或呕或哕,口噫酸气,大便酸臭。此为陈积所伤,先宜发表,后宜攻积。

治宜推三关,六腑,多补脾土,掐四横纹,补肾水,分阴阳,掐大肠,揉板门,小横纹,运八卦(退艮重),三扇门,天门入虎口。

发热腹痛,加水底捞明月。大便秘结,多推六腑,小横纹,揉掐肾水。腹痛、泄泻,掐一窝风,揉脐及龟尾。

十五、痞症门

本因积久成顽结,男左女右居取胁。俗云龟痨[72]不须听,化癖[73]调脾自安祐。

夫痞与否同,不通泰[74]也。小儿乳哺不节,久停于脾,不能克化,结成痞癖。突于胁下,或左或右,俗云龟痨。其疾皆因积滞蕴作,致有寒热肚腹疼痛,昼凉夜热。气实者先攻其痞,后投补益。气虚者先与调固脾胃,神色稍正,饮食进多,系当攻之[75]。若面黄唇白,发竖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但徐徐调理为上。

治宜推三关,脾土,大肠,肺经,四横纹,板门,精宁,二扇门,清肾水,运五经,小横纹,运八卦,小天心,黄蜂入洞,赤凤摇头,久揉脾土。

十六、痫症门

惊传三搐后成痫,嚼沫牙关目上翻。明辨阴阳参色脉,不拘轻重总风痰。

古人议痫最多。大抵胎内受惊,及闻大声大惊而得。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神不守舍,舍空则痰涎归之而昏乱。旋晕颠倒,口眼相引,目直上视,手足搐搦,背脊强直。或发时作牛马猪羊鸡犬之声,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凡得此症,大属风痰郁结,上迷心包。宜多投疏风化痰,顺气镇惊之剂。更须临症参详,乃无失也。

治宜推三关,六腑,肺经,补脾土,天门入虎口,揉斗肘,掐板门,精宁,窝风,运天心,掐五指节,分阴阳,运八卦,赤凤摇头,按弦搓摩,威灵穴,揉中指,掐总筋,灸昆仑。

十七、咳嗽门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声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夫咳嗽者,未有不因感冒而成也。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则伤于肺,是令嗽也。乍暖脱衣,暴热遇风,汗出未干,遽尔戏水,致令伤风咳嗽。初得时面赤唇红,气粗发热,此是伤风。痰壅作嗽,若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经虚矣。肺为诸脏华盖,卧开而坐合,所以卧则气促,坐则稍宽。乃因攻肺下痰之过,名曰虚嗽[76]。又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

治宜推三关,六腑,肺经往上一百二十,二扇门,二人上马,五总六转六掐,多揉肺俞穴,掐五指节,合谷,运八卦,多揉大指根,掐精宁穴,涌泉,天门入虎口,板门。

痰壅气喘,掐精灵穴,再掐板门。痰结壅塞,多运八卦。干咳,退六腑。痰咳,推肺经,推脾,清肾,运八卦。气喘,掐飞经走气,并四横纹。

十八、肿胀门

古今议肿是脾虚,大抵多从湿热为。十种根因各调治,详分补泻在临机。

古方有十肿论症。然脉浮为风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即为正水。脾脉虚大,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77]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得病时,是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后稍消。然此症夏与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之水,无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制水,所以难疗。进退不常,须徐徐调理取效。大凡小儿浮肿,先用发散,然后行泄法。

治宜推三关一百,推脾土一百,黄蜂入洞十下,运五经五十,二扇门二十,掐威灵二十,天门入虎口二十,斗肘二十。以上泻法,泻后补法。推脾土一百,分阴阳一百,补肾一百,运土入水四十,天门入虎口、斗肘各二十。

春夏用水,秋冬用姜葱真麻油推之。再用酒一盏,飞盐少许,皂角一片为末,黄土一钟,同炒。布色[78]倒合掌心,掐大指节,即消。

十九、目疾门

小儿两目忽然红,盖因肝脏热兼风。散风清火斯为妙,痘后须知宜别攻。

火眼之症。治宜补肾五百,推天河五百,六腑五百,分阴阳三百,运八卦二百,推脾土一百,水里捞明月[79]一百,合谷、曲池、肩井各一截。

风眼之症。治宜推三关三百,揉肾三百,掐五指节一百,分阴阳三百,八卦一百,推天河二百,六腑一百,水里捞明月一百,合谷、曲池、肩井各一截。

二十、杂症门

小儿头疮。治宜推三关一百,推肺一百,分阴阳一百,推脾一百,揉太阳一百,揉阳池一百。

小儿口内生疮。治宜退六腑一百,分阴阳一百,捞明月二十,清天河一百,清肾水二十,凤凰单展翅十下。

小儿偏坠。治宜推三关五十,推肾四百,揉板门二百,分阴阳二百,八卦二百,天河二百,三阴交(一截),承山穴一百。

外用艾茸为囊,将肾子兜之,甚效。

小儿聤耳流脓。治宜推三关一百,六腑一百,推脾十五,将耳珠揉行前补泻法二十。

小便黄赤,可清之。治宜清肾水(自肾指尖推往根下为清也),掐小横纹,二人上马,运水入土。如大小便俱闭,只宜分阴阳为主。

小儿眉目不开。治宜掐阳池穴(宜久揉久掐),再推五横纹。

小儿口渴咽干者,气虚火动也。清天河为主。

小儿四肢厥冷。治宜推三关,补脾土为主。

小儿口哑不能语言,乃痰迷心窍也。清肺经为主。

小儿手不能伸屈者,风也。宜威灵穴揉之。四肢软者,血气弱也,宜补脾土,掐四横纹。手掐拳者,心经热也,急掐捞明月,仍运八卦。

小儿头痛。揉脐及阳池、外劳宫。头向上者,宜补脾土、运八卦为主。

二十一、杂症推拿大法[80]

惊风不省人事,灸上星、涌泉、大指甲侧。

发热目上视,宜泻心经,掐中平穴、横门、中指,俟眼正起指。

眼左视,掐右端正穴;右视,掐左端正穴。中指中节外边是。

吐血,两大指甲后一韭叶,即母腮穴[81]。许平掐。

汗多,是肾虚。多推补肾水,汗即止。

日间病重者,宜抑阳。

夜间病重者,宜抑阴。

子后火盛者,是阳火,宜泻之。午后火盛者,是阴火,宜补之。

先热后寒者,阴干阳,宜先泻[82]后补。

先寒后热者,阳干阴,宜先补后泻。

推浮肿者,脾土宜补,阴阳宜分,肾水宜先补后泻。用灯火太阳、五心、脊骨上,各灸,愈。

揉五指节,化痰用之。

推三焦,治心气冷痛。

推命门,止腰痛,补下元。

推横纹,通上下之血气。

推板门,止小肠之寒气。

揉小天心,治肾水枯短。

截三关,祛腰背之风寒。

截风池,止眼瘴、头疼。

截昆仑,救半身不遂,大小便涩。

截曲池,通肺腑气血,治麻痹,半身不遂。

泄,龟尾骨上一燋。大便多而秽者,不可止。

吐,心窝上下四燋。一[83]口水多,推脾土。

脚软,鬼眼一燋。

手软倒蹭,后拐节弯上一燋。

内热外寒者,掐肾水,即止。

外热内寒者,掐阳筋,汗出为度。

头软,心脐上下一燋。

作寒,掐心经转热。

作热,掐肾经转凉。

口不开,多揉脾,心口一燋。亦有心窝揉者。又有研朱砂一分,吹鼻,即开。

上吐下泻,多推胃与阴阳,灯火五心提之,肚上五火,背上五火,效。

无门有纹,如针入眼,五色皆主死。

凡推法,必似线行,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

治鼻干,年寿推下两宝瓶,效。或曰:多推肺经,以鼻乃肺窍故也。

久揉脾土、后心,以肚响应之,谓之内消。

脊骨自下缓缓推上,虽大人可吐也。

小儿望后跌,承山掐之。

三里属胃,久揉止肚疼。大人胃气痛者,通用。

小儿望前扑者,委中掐之。亦能止大人腰背疼。

便秘者,烧酒在肾俞,推上龟尾,推膀胱,推下承山。但脚里边,在承山傍抽骨处,亦要推下。而推此顺气之法,无急胀之患。若泄泻,亦要逆推,使气升而泄可止。

两手抄停:食指尽处为列缺,止头疼;中指尽处为外关,止腰背痛。大人通用。

掐靠山,即合谷、少商、内关,剿疟用之。

掐精灵,治气喘,口歪眼偏,哭不出声,口渴。

掐总经、推天河,治口内生疮,吐热,人事昏沉。

掐大指母腮穴,止吐血。

掐涌泉,治痰壅上,重则灸之。

揉二大指头顶,向外转三十六,随掐之,主醒脾消食。

推毕掐劳宫,所以定气。

板门推上横门,可吐;横门推下板门,可泄。二穴许对掐之。

运水入土,治身弱肚起青筋,曰水盛土枯。

运土入水,治外由作胀眼睁,曰土盛水枯。

危症,先劈面吹气一口。若眼皮连动、睛活转可救。若鱼目,脾绝不治。

生血顺气,天门入虎口,揉斗肘。

推惊,不可拘推三回一之说,但推中回几下便是。

论穴有分寸者,以小儿中指屈中节度之为寸。折半为五分,非尺之谓。

惊之义:惊之为言,筋也,筋见是也。

当时被吓,补瞳子髎,以两手提耳三四次,效。

二十二、小儿坏症一十五候

眼生赤脉(水火困绝也)贯瞳人。囟门肿起又作坑(心)[84]。指甲黑色(肝绝)鼻干燥(肺绝)。鸦声(肺绝)忽作肚青筋(脾绝)。虚舌出口(心绝)咬牙齿(咬人肾绝)。目多直视(五脏俱绝)不转睛。鱼口(肺绝)气急(肺绝)啼不得。蛔虫既出(脾胃俱绝)死形真。手足掷摇经过节,灵丹妙剂也无生。

二十三、断小儿面色恶症死候

齿如黄熟豆,骨气绝,一日死。面青目陷,肝气绝,二日死。面白鼻入奇轮,肺气绝,三日死。面黑耳黄呻吟,肾气绝,四日死。面上死筋,心气绝,五日死。口张唇青尾枯,脉绝,六日死。面目四肢肿,脾绝,九日死。大凡病儿足跌耳肿,大小便不禁,皆死候也。忽作鸦声者,是大肠绝也,不治。鱼口气粗,出而不返者,是肺绝也,不治。肝藏血,目乃肝之外应,爪甲青黑,血脉不荫,及目无光彩,筋缩则两手抱头,是肝绝,不治。眼青属肾,肾有两筋,自背脊直至脑门,贯其二睛,肾绝,两目向上,目不动者,不治。肾乃骨之主,肾绝则齿痒,咬牙咬人者,不治。鼻乃肺之外应,孔干黑燥,是肺绝,不治。面色黑黔者,不治。唇乃脾之外应,唇缩而不盖齿者,是脾绝,不治。胃主肌肤四肢,胃绝则毛发竖,手足不能收管者,不治。四肢汗出如油,是荣卫俱绝,阴阳离,津液散于四肢,如黏胶者,不治。头偃于后,天柱骨痿,心绝,颈骨不载,不治。或以为五软,非也。心主血,舌乃心之外应,舌短则语言不明,心绝则血不流行。身不温暖,及囟门凸起,或陷作坑,目多直视,是皆必死,不治。饮水不歇,是肺胃俱绝,其水直下大肠中去,必死。痢如死鹅鸭血者,是心绝,或臭秽如糟汤血水者,不治。凡有顽涎出口鼻者,是风痰塞关窍,血脉不行,不纳汤药者,不治。心寒者,脉绝也,故令肺胀,不治。喉中拽锯,口吐白沫,是风痰闭窍,面色青黑,五孔干燥,不治。

以上诸症,是脏腑俱败,荣卫相离,气脉不生,皆不治之症。冋[85]有其症而救之,十或一二者也。

——————————

[1]痰:原作“已”,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2]禁:同“噤”。

[3]浸:同“侵”。

[4]面:原作“而”,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5]四肢:原作“肢肢”,据学古本改。

[6]㥍(jì记):同“惎”,意向、谋划、毒害。戊子本、学古本作“惧”。

[7]也: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8]上:原作“土”,据戊子本改。

[9]捞:前原有“一”字,据戊子本、学古本删。

[10]祇:原作“祗”,形误,据改。下同。

[11]分:前原有“一”字,据戊子本、学古本删。

[12]天吊弯弓:原作“天功迹弓”,据戊子本、学古本和下文改。天吊、弯弓,惊风之分类。

[13]开弓:原作“开口”,据戊子本改。

[14]八十:原作大字,同正文。按文例当为小字注文。

[15]冷:戊子本、学古本作“逆”。

[16]四:疑为“是”。

[17]穴:原作“火”,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18]燋:原作“焦”。“燋”古同“焦”,火灼,据改。上文“泄泻惊”亦有“脐围七燋”。

[19]茸:同“绒”。

[20]四肢肩膊:原作“四腹周膊”,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21]经有寒: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22]一十:戊子本、学古本作“五十”。

[23]三次:原作大字,同正文。按文例改作注文,小字。

[24]下灯火四燋: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25]穴: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26]末:原作“木”,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27]四肢:原作“肢肢”,据学古本改。

[28]曰:原作“已”,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29]也:按文义和医理当为“之”。

[30]眼:原作“跟”,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31]满:戊子本、学古本作“渴”。

[32]咬:原作“大”,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33]捻:原作“然”,即“撚”之误,同“捻”,据改。

[34]揉颊车:原作“[插图]烦军”,据学古本改。

[35]开:原字漫漶。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36]陷:原作“掐”,按照文义和医理当为“陷”,据改。

[37]昨:按照文义当为“乍”。

[38]可: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39]十黄穴:即“十王穴”,下同。

[40]燋:学古本作“燻”,据文义和医理改。

[41]躯:按照文义和医理,当作“经”,即“五经”。

[42]疏:戊子本、学古本均作“苏”,按文义和医理当作“疏”,即“疏风”。

[43]中平:奇穴名,在中指端。

[44]斗:原作“用”,据下文“虚热”条改。

[45]上:原作“圭”,据戊子本改。

[46]八十:原作大字,同正文。依据文例,当作注文、小字。下同。

[47]王:原作“三”,据戊子本、学古本改,即“十王穴”。

[48]渴:按文义和医理当为“盗”。

[49]出:按文义和医理当为“由”。

[50]之一:原作“一二”,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51]冷:学古本作“洽”。

[52]咀:原作“阻”,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53]饮:原作“水”,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54]四肢:原作“四腹”,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365站群VIP

[55]受:底本、学古本作“又”,据文义和医理改。

[56]腹:原作脱,学古本作“之”,据戊子本改。

[57]或:原作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58]泄泻:原作“泄滞”,戊子本为“泄滞门”。按文例,当作“泄泻门”,据改。下同。

[59]充:戊子本、学古本作“脱”。

[60]愈:原作“无”,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61]疣虫:即蛔虫。

[62]肠:原作“胀”,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63]成:原作“肺”,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64]由:原作“山”,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65]飧:原作“食”,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66]秋:原作“积”,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67]弟:同“第”。

[68]运卦:按文义和医理当作“运八卦”。

[69]头: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70]须:原脱,戊子本作“宜”,据学古本改。

[71]夫:原脱,据戊子本补。

[72]痨: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73]癖: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74]泰:戊子本、学古本作“一”。

[75]系当攻之:学古本作“后宜攻之”。

[76]嗽:原作“嫩”,据戊子本、学古本改。

[77]成:原作“放”,据学古本改。

[78]色:按文义当作“包”。

[79]水里捞明月:原作“水底捞明月”,按上卷手法介绍改。下同。

[80]杂症推拿大法:原缺。据目录补。

[81]母腮穴:奇穴,在两大指甲后一韭叶,约距大指甲根正中0.1寸许。

[82]泻:原脱,据戊子本、学古本补。

[83]一:疑衍。

[84]心:按文例,当为“心绝”。

[85]冋 (jiǒng炯):显现。

2025.02.03.醒真整理(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



Powered by 健康瞭望哨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